◎左良道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要對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課堂上如果對學生課堂學習表現評價運用得當,它對于提高課堂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提高學生智育等方面,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在一堂語文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
當前的課堂評價形式,教師大多采用的是“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老師進行點評”的評價形式。這種評價形式單一,學生被動學習,學習任務容易完成,但不符合新課標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要求。新課標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意味著學生也是課堂評價活動的主體。因此,在課堂上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評價中來,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然后教師評價。
一是自評。自評就是讓學生在回答問題之后自己給自己打分。如果學生對自己的回答滿意度高,那么他打的分也就高,這就有助于增強學生自信;如果學生對自己的回答沒有把握,那么他就會感到不好意思或無語,這時老師要順勢引導,這樣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知之明。
二是相互評價。相互評價分為同桌評、組長評、班干部評、老師任意點名評等多種形式,其目的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為了能準確地評價同學的發言,學生在別人回答問題時必然會仔細聆聽,可以鍛煉學生“聽”的能力;評價性的發言,可以鍛煉學生“說”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鑒別力、鑒賞力;同時,在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學生互評也能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比如作文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部分學生有代表性的文章,就文章整體或局部讓學生開展互評。學生評價到位的,教師予以肯定、表揚;學生評價不足的,教師予以補充,這樣讓寫此文章的學生更深入了解寫作中的優點及不足,評價的學生通過點評來思考如果自己寫作這篇文章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哪些地方不完整。讓學生幫學生寫作文評語,讓學生體會優質的文章需要在寫中改,改中寫,從而提高自己在今后寫作中的不足。
三是教師評價。“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教學過程中對問題解惑,教師的語言、獨到的見解、思考問題的角度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評價最為重要,這對教師的語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教師評價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呢?
課堂上,學生的回答是對還是錯,是好還是壞,教師應給出明確具體的答復。什么地方錯了,為什么錯了;什么地方對了。教師也應明確地評價,教師的評價要科學、準確,不能模棱兩可。因為教師的語言特別是語文教師的語言在課堂中就是學生學習的語言。就好比一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語言表達錯誤太多,這必然影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學生畢竟是學習者,對問題的回答不可能十分準確,教師的評價尤其重要,一次不經意的批評或否定,就有可能傷害到孩子的自尊,所以對學生的評價在科學、準確的基礎上要體現激勵性和啟發性。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往往會使學生增強學習信心,批評性的評價語言也能使學生認識學習過程中的不足。比如,對于成績好且樂于接受批評的學生,教師在贊賞性評價以外,主要是幫助他們發現不足;對于學習較差、性格內向的學生就不要當面給出否定性評價,應重在贊賞,重在鼓勵。再如,當教學內容偏深時,思維活躍的學生回答問題可能偏頗,思維不活躍的學生可能回答不上,我們要側重激勵性的評價;當教學內容偏淺時,思維活躍的學生回答問題出現錯誤,我們要側重否定性的評價,重在培養學生學習的細心。
所以,課堂評價語言還應因人而異,做到因人而異、因課而異、因時而異。
對學生的課堂評價除了語言評價這一種手段外,還有眼神、表情、手勢、一個動作等無聲語言評價手段,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富于變化。
比如,在學生正確回答問題后,給他一個贊許的眼神,或者是予以肯定性的點頭;在學生有精彩的發言時,我們豎大拇指加以贊賞,或者是為他鼓掌;在學生出現失誤時,給他一個親切的微笑;當學生不能回答問題時,我們就用期待、鼓勵的眼神讓他繼續思考。
我們還可以創造性地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比如打分數、發星星等等,總之,評價手段要多種多樣,不要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
總之,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要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學習特點、班級情況,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評價中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參與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