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玲 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
在中國畫教學中,線描占有重要的地位,通常情況下,線描是中國畫實踐課程的第一門課程,是學生接觸中國畫的最初階段。線描是中國畫的基礎表現形式,但學生對線描的理解和應用并不到位,這與常規的教學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我們一直在強調線條的重要性,學生卻難以理解線條自身的價值,這與我們當下的教育方式和西方藝術的影響有很大關系。那么線條之于中國畫究竟意味著什么?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才能起到相應的效果呢?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與解答。
線條的形式和意義在東西方繪畫中有著明顯的差異。從構成角度來理解,西方繪畫中線條的作用主要有四種:一是引導視覺方向,這也是線條的基礎作用;二是封閉成型的作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以線造型;三是分割與限制的作用;四是線的集合。
以上四種作用在中國畫中也有所體現,如封閉成型,西方繪畫與中國繪畫均有運用,但在中國畫中應用更為普遍。其他三點,中國畫和西方繪畫在應用的過程中有所不同,尤其是第四點線的集合,西方繪畫常通過科學性、規律性的線的集合來展示一種紋理科學,而中國畫則通過線的集合來增強物體的韻律感,這歸根結底是由東西方文化和審美差異造成的,在這里不做展開討論。但正是由于這種差異,導致學生在理解中國畫時容易出現觀察和理解不到位的情況,因為西方繪畫對線條的運用整體感覺比較直接,而中國畫整體感覺比較含蓄,所以在對線條的分析上,西方繪畫注重的是線的形式,而中國畫注重的是線的感受和性格[1]。
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都追求線條的形式美感,但追求的方式不盡相同。西方繪畫更講求線與線的關系,而非線條本身的變化和美感;中國畫更注重線條本身的變化和價值,也就是線條自身的審美價值。所以,東西方繪畫對線條的理解有著很大的差異。線與線的關系及線條自身的形狀有很多種類型,在引導學生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教師應有所側重,使學生對東西方繪畫的線條的理解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在線與線的關系中,西方繪畫通常表現為比較直觀的或明顯的線條及構圖上的走勢;中國畫中的線與線的關系,則多為含蓄的,潛藏在畫面元素的內部關系上,如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位置所形成的潛藏的線條,甚至是眼神的走勢、顏色的呼應等。在引導學生學習的時候,教師應加深學生對畫面深層關系的探究,促使他們尋求畫作的深層含義。
依據中國畫的特點,教師常采用臨摹、寫生、創作的順序進行教學。在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通常會講一下已經形成模式的傳統中國畫十八描,當然中國畫不僅僅有十八種描法,但據此可以體會到中國畫的程式感是非常強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容易偏重對線條的長短、粗細、形狀、質感、韻律等進行講解,但對畫面的整體感受和線條的主觀處理甚少解讀,這會造成學生對線描產生固化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線的理論認知不夠全面以致在日后的寫生和創作中缺乏對事物的理解和表現,只是泛泛地進行繪制,畫面缺乏感受性和繪畫性。
根據教學中出現的常見問題,教師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對線的講解和表述應該選用不同的方式,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畫中線的作用和特殊意義。
臨摹是中國畫的基礎課程,其在學生對中國畫的認知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此階段的講解中,教師應避免純粹的技法性分析,可以適當加入畫論方面的相關知識,教會學生如何去讀畫,如何對一幅作品進行品評,而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中國畫存在多少種描法。我們在分析一幅作品時,首先應分析作品內容和畫面的整體氣氛,相較于西方繪畫所追求的科學性和直觀性的表述方式,中國繪畫更強調含蓄的、侵入式的表達方式,從而達到感同身受、身臨其境的狀態,所以中國繪畫更追求意境的傳達。南朝謝赫“六法論”中的“氣韻生動”強調的正是這一點。既然是侵入式的表達方式,勢必要強調主觀對客觀的感受,有了對畫面的直觀感受,再來分析這種感受產生的原因,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理解畫面的含義,以及畫家所選用的表現方式[2]。例如,教師通常會在課堂上為學生描述高古游絲描是怎樣的,它的起筆、行筆、收筆、轉折的特點是什么,哪些畫家善于運用此種描法,同時會做一些示范。其實,這些都只是技術層面的講授,如果教師換一種表述方式,適當融入一些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改變學生的常規思路,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首先讓學生去體會顧愷之的畫給人一種怎樣的感受,畫面常表現哪些內容,有怎樣的特點,再結合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來分析這些特點產生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應如何去分析一幅畫,如何理解畫家使用的技法,進而使學生能更深層次地理解線條的審美價值,為今后的寫生、創作打好基礎。
經過前期的臨摹課程,學生對線條有了較深的理解,但他們在寫生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是無法自如地應用在臨摹階段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產生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繪畫對形象的把握較傳統的中國繪畫更加寫實,更趨向于具象藝術,而傳統的中國繪畫是典型的寫意性藝術。所以,在寫生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更傾向于如何引導學生對客觀事物進行主觀性整理。在對形象進行整理的過程中融入傳統線描的形式美感,能使傳統線描與當代事物的形象充分融合。在這部分內容的講解中,教師首先要分析如何將事物的形象以線描的形式呈現,如線條與結構的關系、線條與造型的關系,進而分析線的形象、質感等在表現事物時所具有的特殊意義和獨特美感。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在教學中加入對線的理解和應用的相關知識,深層次地挖掘線條的形式美感,如線的組合。對于這部分內容,教師在臨摹課程中很難做系統的講解,因為傳統的中國藝術更多的是靠經驗的積累,而非科學的歸納總結。正是由于西方藝術的進入才使得我們更加理性、科學地理解線與線的關系。
創作是一個人綜合實力的體現,它不僅展現了作者對客觀世界的理解,也展現了作者的內心世界。線描作為一種造型方式和技術手段,如何體現作者的主觀情感,是創作課程教學需要探究的問題。在此階段,教師要因人而異地引導學生依據畫面內容、立意和情感追求來選擇恰當的線條。通常情況下學生在此階段對線條的繪制已經到了相當熟練的程度,也形成了相對固化的習慣,所以,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所畫的不同內容進行具體分析,幫助學生克服不良習慣,使線條變得更加生動,也更加適合表現所畫內容。
線描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在中國畫的發展中始終未被遺棄,充分說明了它的藝術價值。在此,筆者根據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只作簡單的分析,并未作更深層次的探討,不妥之處請廣大同人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