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昌區桂花園小學,重慶 榮昌 402460)
前言:分層作業設計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延續,將分層作業設計法合理運用到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布置中,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鞏固知識。然而,現在大部分的小學教師缺乏對數學作業課后練習的正確認識,導致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會選擇練習冊、書本的原題,有的教師也會結合學生學習現狀,為其在網上搜索一些與學生實際相關的題型[1]。但是,小學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忽略了題目設計的重要性,在他們看來,小學數學練習題本就沒什么難度,過多的設計反而會適得其反。
例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一課時,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僅僅向學生傳授理論基礎知識,在作業布置過程中要求學生完成練習冊、數學習題等,沒有優化課后作業設計。
目前小學作業布置過多問題越來越嚴重,很多學生在課后需要完成大量的作業,這使學生身心疲憊。例如在學習完《10內的加減法》這一課后,教師會以此為基礎,從多個角度給學生布置大量的數學作業,大大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性格方面、接受學習能力以及智力水平都有一定的差距。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全面根據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布置課后作業,尊重學生個性,設計出與學生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相符的數學作業。通常情況下,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將學生分為A、B、C三個等級。A層次的劃分標準是學生學習態度端正且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可以通過獨立思考完成數學課后作業,并且完成的數學課后作業質量較高。B層次的學生在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數學思維能力以及學習水平均中等,也可以獨自完成數學作業,但是,完成數學作業的質量中等[2]。而劃分到C層次的學生基本學習能力較差,對學習沒有耐心,思維也不活躍,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不高,不容易自主的完成數學作業,且完成數學作業的情況相對較低。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不同層次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布置有效的數學作業,在給A層次的學生布置作業過程中要重點對他們在數學思維能力方面的培養,適當延伸數學課外知識,為學生準備一些難度系數較高的題型,升華他們的數學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3]。在給B層次學生布置作業時,要強化其對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引導學生分析出正確的解題思路,并且激勵B層次的學生向更高層次突破。在給C層次學生布置課后作業時,要保證數學作業難度的適中性,適當降低對學生的要求,重點輔助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慢慢消化,通過反復練習的方法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常規習題的解題思路。鼓勵C層次的學生向B層次突破。
為了能更加準確的了解學生的現狀,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充分的掌握每個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進而提升分層作業布置的效果,使每個學生都能清楚自己在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自身問題的解決,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以提升。在明確了學生數學學習情況后,小學數學教師要利用分層方法為A、B、C三個層次的學生設置相應的題目。
比如給A層次學生的數學作業:制作一個長寬高分別為,2.5米,0.6米,0.9米的玻璃柜臺,且要求各邊都安裝角鐵,要用多少米的角鐵就夠了?
B層次學生的數學作業:根據題目要求,求出該玻璃柜臺要用多少米的玻璃?
制作一個長寬高都為3.6米的鐵皮箱子,讓C層次的學生求出該正方體鐵箱至少要用多少鐵皮?
小學數學教師通過這樣分層布置數學作業,可以解決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面對數學練習題時所出現的差異問題,讓班級中全體學生在數學習題練習中吸收更多的數學知識,提高小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建立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小學數學教師在分層布置作業過程中要保證數學作業包含的內容更加全面,在其中合理搭配靈活度較高的習題,對學生理解范圍內的基礎性習題進行著重訓練,這樣,就可以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逐漸提升在同一檔次,從而,使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水平從整體上得到提高。
例如在學習完《三位數的加法》這一課后,教師可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作業布置內容全面的前提下,對A層次學生的機械式習題練習予以適當的減少,讓他們擁有充足的精力去探索和研究課外知識,這樣不僅可以提升作業的全面性,而且可以為更多優秀的學生提供自由學習空間,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中高難度的作業,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較低難度的作用,并且篩選一些有難度的作業給他們做,讓他們可以在活力滿滿的環境中好好學習。
結論:綜上所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人特征,對作業進行有效的合理安排,且作業的內容盡可能的做到新穎易懂,同時還要符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加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使學生在各方面的素質都能得到有效提升,達到數學教學的本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