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未旋
把生活情境帶入課堂教中,是新課程標準所首倡的。現在的教學恰恰離開了學生的生活需要,課堂教學的內容僅僅只局限于書上,教學中,沒有融合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單調、乏味,失去了生活實踐的情境和興趣。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疏通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范圍,必須和學生的生活需要、精神需要聯系在一起,讓人格學習回歸生活的本真。
作為教師,應該利用學生生活經驗引領學生對課文中完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蘊,豐富的內涵,遣詞造句的色調以及語言節奏強弱等進行感悟、推敲、品味,從而獲得感情陶冶、精神凈化、語言習得。
案例:《我懂事了》(新北師大版三年級道德與社會上冊)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是爸爸媽媽給我們以生命,是他們無微不至地關心我們,哺育我們健康成長。隨著我們不斷長大,我們懂得的事情會越來越多。如今我們已經是三年級的學生,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都應該變得懂事。那么你們知道什么是懂事嗎?
(學生思考)
師:想一想?哪些事情是我們已經可以自己做了,可以讓爸媽下班回來后,多休息一會兒,能讓他們感到高興的事。
生:爸爸下班回家后,我拿鞋子給爸爸換。
生:我幫媽媽洗蘋果。
生:有一次,媽媽感冒發燒了,我幫媽媽倒水。
生:周末,媽媽不在家,我自己打掃房間,還洗地板。
……
師:爸爸、媽媽為了家庭的生活而勞累,工作很艱辛。我們已經是三年級的學生了,應該懂事了,要減輕爸爸、媽媽的負擔,做一個好孩子。
對“懂事”一詞,我不是簡單地向學生解釋,而是引導學生通過生活實例去感悟父母的辛苦,促進學生對語言的消化和吸收,再教育學生怎樣做一個懂事的孩子,這樣的情感教育真正做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布魯姆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焙⒆觽儤穼W了,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從而使“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如何把傳統的知識傳授變為主動的獲取新知,寓教于樂呢?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網絡豐富的資源優勢就能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此,課堂教學要喚起學生的生活情感,將書籍世界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溝通,讓學生獲得真正的心靈體驗。
案例:《我們的校園》(部編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
師:同學們喜歡玩游戲嗎?我們一起來“猜一猜”。利用多媒體課件,用一個個小方格疊加組合起來,拼出我們學校的全景圖時,學生高興地歡呼起我們的學校時,大家的注意力也集中在了本節課將要探討的話題——“我們的學?!鄙稀@^而揭示課題。這樣巧妙地締造引出課題的情景,以“趣”引子,學生的學習欲望就空前高漲。在學生熱烈交流中感受到學校活動的豐富多彩,教師素質高、學生能力強、學校設施的現代化等,學生對學校的熱愛之情也油然而生。
李海林在《言語教學論》中指出:“生活化”不同于把課堂搬到社會,而是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教學,從而實現課堂內與課堂外的貫通,變課堂為語言交際場景和場所。生活是語言的源泉,有了生活才有語言,而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語言訓練,才能使語言訓練生活化。
案例:《小水滴的訴說》(部編版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
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從小事做起節約用水。生活中保護水的方法有很多種,接著我讓學生以:“______可以______,還可以______。”的句式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說。
生:洗衣服的水可以擦桌子、還可以洗地板。
生:洗衣服的水可以沖廁所,還可以洗腳。
生:淘米水可以洗菜,不僅節約了水,還可以清除蔬菜上的殘存農藥。
書上學到的文字,要成為學生的口頭語言,需要一個轉化的過程。這過程就是要用于創設情境,溝通語言教學和學生個體生活之間的聯系,將學生的生活積累運用于真實情境之中,將課堂變成言語的交際場所,是課堂呈現生活的氣息。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每一張圖片都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們理應以課堂教學為起始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生活。
案例:《我不拖拉》(部編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
師:在我們的身邊有沒有像“拖拉鳥”一樣的同學呢?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吧!
生1:我發現第一幅圖中的同學很拖拉,因為爸爸媽媽叫他吃飯,可是,他卻只顧著玩,跟爸爸媽媽說“等一下”。 生2:我發現第三幅圖中的同學也很拖拉,因為老師要收本子了,可是他的作業還沒完成。
師:同學們可真棒!大家發現,只要常常把“不急”“明天”“等一下”“還沒完”掛在嘴邊的人,都跟這只鳥一樣,有做事拖拉的毛病。那么,拖拉的毛病會帶來什么問題呢?大家猜一猜,“拖拉鳥”的故事的結尾會怎樣?
生1:“拖拉鳥”最后被凍死了。因為它總是說“不急,明天再說”,冬天到了,它找不到搭窩的樹枝了,所以它凍死了。
師:做事拖拖拉拉,看似一個小毛病,但是卻會危害到拖拉鳥的生命!
生2:“拖拉鳥”第二天急忙找東西搭窩,再也不拖拉了。
師:(現場采訪同意這一觀點的同學)請問,如果你是這只“拖拉鳥”,此時此刻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1:就是因為以前拖拖拉拉,所以差點被凍死了。
生2:如果再不把窩搭好,真的會被凍死的。
師:是的!做事拖拖拉拉確實可能危害到自己的生命安全!
師:如果生活中的人們也像“拖拉鳥”一樣,結果又會怎樣?
生1:等一下飯菜都涼了,吃了肚子會痛。
生2:等一下爸爸媽媽會生氣了,要批評他的。
生3:同學們的作業都做完了,他還沒做完,老師會批評他。
生4:做完作業的同學都可以休息、玩耍,可他還要補作業。
師:(小結)拖拉會害了自己。
師:你有跟“拖拉”說再見的好方法嗎?
生1:我要制定學習計劃。
生2:多練習,做熟練。
生3:提醒自己“快”一點。
生4:做事的時候抓緊時間。
生5:先把事情做完再去玩。
……
師:同學們,通過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總把“不急”“等一下”“還沒完”掛在嘴邊,就是拖拉的表現,而且了解到,如果總是拖拉的話,就會養成壞習慣,就可能對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危害。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學會不拖拉。
讓師生以課堂以課文內容為資料,以自身生活體驗為經驗,把課文內容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