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一宏
音樂用其自身獨特的魅力,滋潤了一批又一批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學會用音樂的方式表達內心情感。縱觀世界教育發展歷史,音樂一直存在其中,其德與美的教育功能使其成為教育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音樂相關課程的設置已經引起了相關領域的重視,尤其是在非音樂相關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增加了大量的音樂相關課程,這也彰顯了音樂在高校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音樂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構建方面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對問題重點分析討論,找到解決辦法,不斷提升音樂教學質量。
本土音樂和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是保持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在高校音樂相關課程中新增或擴充民族音樂和本土音樂的內容,應該成為高校多元化教學模式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56個民族共同支撐的民族音樂與本土音樂教學資源極其豐富,具有取之不盡的應用教學資源,完全能夠很好支撐音樂多元的教學。但目前部分高校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設置了大量的西方音樂內容,我國民族音樂與本土音樂相關課程及內容的設置反而較少,比例相差較大。這樣的教學模式對弘揚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而推動多元化的音樂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更加全面的接受音樂教育,同時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學生對中西方音樂文化的認知。在教學中有計劃地體現音樂的多元性和豐富性,要給學生發揚和繼承民族音樂的機會,讓音樂教學能夠涵蓋得更加廣泛,在弘揚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的指引下,不斷淬煉學生的民族精神。
在高校的多元化音樂教育中,音樂能夠將很多方面的文化聯系起來,展現出極為豐富的文化底蘊,并且在學生的生活學習中都能夠找到音樂教育的影子,對各種娛樂活動也有很大的影響,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音樂文化活動能夠賦予大學生在活動中很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其具有極為鮮明的文化內涵,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在學生的成長發展中,音樂就好比一汪清泉滋潤學生的內心世界,能夠幫助學生獲得前進的動力,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無窮的力量,同時幫助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因為相對完備的音樂教學系統結構和規范、科學化的教育機制決定了國內高校的音樂教學,從初始階段就是西方音樂教學的借鑒與引進。在音樂教學中西方經典音樂一直都是課堂中的主旋律,長久發展的格局幾乎已經成為高校教學定式。高校音樂課堂西方音樂長期壓制東方音樂的局面已持續了很長時間,導致我國的各種民族音樂、本土音樂在教學中難覓。事實上這種不完善的音樂教學已經逐漸成為制約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傳承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文化自信是國家、民族發展中的根本力量,要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高校的任務不僅僅是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同時也肩負著巨大的社會責任,其中就包括了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比如民族音樂、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課堂上出現的越來越少,就十分容易導致傳統文化藝術的基礎不穩,進而也就不能構建更加高效的音樂課堂,讓學生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文化。當代大學生作為對外部環境刺激最為敏感的一部分群體,這些大學生正是相對活躍的精力旺盛階段,在日常學習的時候既會對課堂上的音樂知識學習倍加關注,同時也會對社會中的元素充滿興趣。特別是在通俗音樂、流行音樂融入我們的生活后,學生很自然地就會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社會中的時尚音樂元素進行對比。加入外界刺激更加活躍生動富于變化,則學生對其傾注更多熱情也在情理之中。這也是當前不少大學生對參加流行音樂會樂此不疲而在音樂課堂上沒精打采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音樂教學中要切實提升音樂教學質量,首先需要在音樂教學開始之前了解學生情況,建議通過發放電子問卷調查的方式弄清楚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對于音樂相關常識及知識了解的情況,結合學生專業特點與知識結構因材施教。由于學生所學專業不同,知識結構、課堂表現與反饋狀態都差異很大,所以在開展音樂教學時,要更多利用多元化教學方式進行課程的設計,進而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增加其對音樂的了解程度、音樂情感培養工作,并且要在學生日常練習中滲透各種民族經典內容,讓學生能夠全面練習音樂技能。并且老師要在課堂教學中保持使用音樂背景,讓學生能夠逐漸接受音樂,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在基礎練習時要讓學生能夠掌握鑒賞的技能,在平常生活時,要不斷接觸音樂,為日后學習專業的音樂打下基礎。并且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音樂,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各種音樂,教學要盡量擴大涵蓋范圍。
高校應圍繞學生美育教育及綜合發展為需求,打造多元化音樂教師團隊,要在音樂教學開展的核心基礎上,構建以情感教育、綜合素養、音樂品質等教師隊伍,為學生的音樂實踐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持。這樣的隊伍能夠在學校中營造出一種音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內心產生“生活中處處有音樂”的心理,構建音樂學習大環境。這種教師隊伍能夠給學生帶來不同方向的音樂知識和音樂交流的視角。這種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師團隊配置充分打破了傳統單一的教師團隊,大幅度拓展了音樂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自主探究發展的空間。高職院校需要組織多元化的音樂教學體驗。把各個場所的音樂背景應用到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中,組織師生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到音樂融合的各個實踐環節,進而讓學生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能夠脫穎而出。
通過舉辦民族音樂演唱會,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和欣賞音樂藝術,學校可以將各種樂器融入其中,演唱方式可以是大合唱也可以是學生獨唱,真正實現民族音樂和各種樂器的有機融合,通過不同的樂器演奏,幫助學生提高音樂審美修養,感受各種樂器不一樣的魅力。生活中,經常會在各大廣場看到大合唱,這是文化活動最主要的活動內容之一。通過音樂演唱,不但能讓學生徹底放開情感,還能從中感受到音樂的另一種風格,體會不一樣的音樂之美。發展音樂藝術,可以利用比賽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以一帶一”“以練促學”等方式,讓音樂教學活動能夠持久開展下去。教學中也可以滲透音樂家的故事,在我國,有很多聞名中外的音樂家,終生獻身于音樂藝術。老師在音樂文化活動中,可以多講一些音樂家的事跡,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貝多芬和莫扎特等,通過這些名家的事跡及其音樂精神,可以起到鼓勵和督促的作用,從而來提升學生對音樂審美的感受,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老師還要不斷融合民族音樂的特性,把民族音樂融于教學之中,并且已經有這樣的例子出現,比如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就根據當地特色創編了《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音樂學概論》等少數民族教材,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很重要的輔助資源,這樣的教學觀念下,能夠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音樂學習。
在高校教學中,音樂審美也有很重要的意義。音樂的審美很大程度上都能讓學生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變化,同時還能提升學生們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并重新認識生活。所說的音樂審美并不是審美概念,而是具體的表現形式,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歌曲文化的活動中,要根據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首先就是作品的背景,學生只有對音樂作品時代背景了解透徹,才能更好地學習音樂作品。《二泉映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的創作包含了很多的技巧,讓學生們一聽就會感到悲傷,很容易就帶動了學生們的情緒,也提高了作品的意境。音樂的審美能力很大因素都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并且還要有一定的天賦能力,除此之外,還需要學生對音樂知識有一定的掌握程度,才能開展和培養音樂審美能力,要做到用哪一種樂器演奏出來的音樂,都能將樂器的名字給說出來,才能算是成功。同時,還要掌握多種國家不同音樂的風格和曲風,從而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并通過認知、品鑒、觀察,找到共同點,通過后天長時間的積累和努力,提高自己鑒賞音樂的能力和水平,并提高自己對音樂的審美意識和能力。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撐,學生步入社會需要有極強的綜合素質與能力,而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落實以多元化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審美觀念,在教學中必須要根據學生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音樂教學方法;打造高質量的音樂教師團隊,給學生學習音樂提供保障;融合民族音樂,提升音樂教學多元化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