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飛
苗族作為一個古老民族,苗族人民遍布中國的大江南北,并通過自己喜歡的音樂形式展現了生活、習俗、勞作等方面的情況。在苗族音樂的鼓舞下,苗族人民有了戰勝苦難的信心,也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來苗族音樂在發展過程中,也吸收與借鑒了很多優秀中外音樂,受到了國內外人民的喜愛與好評,每年去湖北等地區苗寨的游客也逐步增多。因此,發揚苗族音樂,讓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要針對當前苗族音樂傳承與發展中的不足,主動采取應對措施,避免苗族音樂在歷史進程中消失殆盡。
苗族音樂類型多種多樣,因為內容上的區別,主要包括游方歌、酒歌、苦歌、反歌、喪歌、勞動歌、時政歌、兒歌和謎語歌等類型,且曲調上也有很大差異。以飛歌為例,是苗族音樂中一種非常獨特的演唱形式,通常在山上放聲歌唱,曲調有著高亢、豪邁和奔放等特點,余音震山梁,特色鮮明,內容涵蓋了情歌、時政歌等,演唱形式也較多,常見的有獨唱、對唱與合唱等。從苗族音樂內容上看,不僅有傳統歌詞,還包括即興編唱內容。又如嘎百福歌,屬于一種說唱文學,通過結合民間詩歌與傳說故事發展起來,在演唱的過程中伴有敘述與呤唱,內容主要為民事糾紛、社會現象等真人真事。
苗族人民在生活生產的過程中,都離不開苗族音樂,無論是節假日、平時生活、日常勞動,還是戀愛、婚姻和祭祀,都會演唱苗族歌曲。苗歌音樂不僅質樸,也有著爽朗特點,單純、真摯和質樸是苗族音樂獨有的魅力,也不用進行伴奏,歌手主要面對天地和自己,或者是面對勞動、心上人等進行嗓唱的,歌唱的內容也是心中所想,沒有一點隱瞞,這是來自大自然的歌唱,是最有生命力的音樂。透過苗族音樂,我們能看到苗族人民曲折生活歷程、樸素審美情趣和純真情感,借助音樂的形勢達到抒情表意的目的,不僅內容豐富,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審美評價,體現了他們樸素審美意識與美學觀點[1]。現在苗族音樂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在社會進步與發展過程中,苗族音樂的生存也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因此如何保護與發展苗族音樂,讓更多人了解與傳唱優秀苗族音樂作品,是我們每個人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對社會群眾來說,應該主動轉變思想理念,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形成“搶救民族文化遺產是對歷史的負責”的意識,摒棄“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就是保護落后”的錯誤想法。在苗族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中,苗族音樂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保護苗族文化工作中,應該注意開發與利用苗族音樂。苗族音樂承載著苗族人民藝術精華,可以將苗族人民意志與追求反映出來,只有注重對苗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才能讓更多人了解并熟悉這一藝術瑰寶,對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也有很大推動作用[2]。弘揚苗族音樂,有利于延續苗族音樂文化精髓,為我國民族大融合創造有利條件,促進各民族之間加強文化交流,并達到延續我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目的。
苗族音樂是我國少數民族音樂中的瑰寶,具備獨特的藝術魅力,引起了國內外藝術家、音樂學者的強烈關注,各項研究也深入進行。苗寨聚居地一般處于偏遠地區,苗族音樂在流傳范圍上將面臨一定的限制,且苗族音樂在上千年的發展歷史中,雖然得到了很多人的認知,但是近年來苗族音樂表現出無人傳承的尷尬境地[3]。具體來說,苗族音樂傳承與發展面臨如下局面:第一,苗族音樂流傳地域逐步減少。在湖北等苗族聚居地,雖然老一輩人仍然通過苗語交流,但是年輕一代基本上使用漢語溝通,甚至很多人不懂得苗語,從而造成苗族音樂失傳的現象。第二,苗族年輕一代更喜歡流行歌曲,對待苗族音樂時漠不關心,導致苗族音樂后繼無人。第三,湖北等地區苗族人民傳統生活方式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為苗族音樂發展產生了較大限制,特別是在婚喪嫁娶中,苗族音樂基本上不再被采用。因此傳承與發展苗族音樂勢在必行,這是增強苗族音樂知名度的有效手段。
苗族音樂屬于少數民族音樂,是苗族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結晶,可以將苗族人民生活習慣、風俗習慣、民族性格和宗教信仰等反映出來,同時也能呈現出苗族的社會文化、人的形態以及社會風貌等。繼承與發展民族音樂,能夠為我國民族振興與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真正達到促進民族團結的目的[4]。民族音樂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夠促使民族凝聚力增強,提高民族對素質教育的自信心,只有發展、保護和繼承少數民族音樂,才能讓中華民族繼續屹立在世界民族森林中。因此,加快苗族音樂傳承與發展步伐,就是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但是當前形勢不容樂觀,需要我們分析多方面因素,主動采取應對措施,確保苗族音樂再次大放異彩。
苗族音樂經歷過上千年的發展,但主要采取民間傳承的方式,人們在學習苗族音樂時也選擇“口傳”的方法。苗族音樂主要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耕種勞作、婚喪嫁娶以及宗教儀式等情況,與苗族人民各項社會活動密切相關,是一種自發型民間傳承模式。近年來苗族村寨逐步面臨現代文明的影響,苗族社會結構也有了很大改變,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苗族人在苗族音樂上的認可度降低[5]。且在市場經濟影響下,苗族傳統小農經濟社會人口大量流出,也不利于苗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苗族音樂底蘊深厚,內涵豐富,是苗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智慧與精神結晶。當前我國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世界經濟也表現出全球化特點,越來越多的苗族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表演了苗族音樂。然而從國內情況來看,苗族音樂生存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反映在苗族音樂年輕傳承人越來越少,分析其原因可知,主要是我國教育體系中不重視苗族音樂的學習,且社會公眾對苗族音樂也存在淡忘與漠視的情況。在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欣賞和娛樂等方式也出現了改變,茶樓、戲臺等也被電視、電腦等取代,同時大量西方音樂藝術涌入我國,也苗族音樂產生了巨大沖擊。在現階段我國教育領域中,也不重視苗族音樂,在音樂課堂上以西方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等為主,且每年報考西洋樂器的人數遠遠超出了民族樂器。長時間下來,人們不僅缺失了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苗族音樂也將淡出人們視野,直至走向衰敗與滅亡。
第一,苗族音樂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因為外部環境變化較快,存在多種復雜因素,且缺乏良好的基礎教育環境,很多優秀的苗族音樂作品逐步出現了消失的問題。同時政府在苗族音樂教育方面缺乏足夠的財政支持,不僅教育模式非常單一,也未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不利于苗族音樂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且受到長時間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也難以達到推動苗族音樂快速發展的目的。第二,苗族音樂缺乏較高的社會接受度。受到西方政治思想的沖擊,我國少數民族無論是生產方式、生活習慣,還是思想觀念等,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作為少數民族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苗族音樂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尤其是對苗族年輕人來說,也更加喜愛現代流行音樂,這導致經典的苗族音樂作品越來越少。第三,當前我國音樂市場存在嚴重的商品化現象。很多人過于追求經濟利益,導致藝術發展呈現出商品化和市場化特征,尤其是對苗族音樂來說,為了再在市場上取得更好的效果,會融入大量的現代元素。這樣將造成苗族音樂的自然性、民族性和天然性等消失殆盡,也缺少了苗族獨有的符號,為苗族音樂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嚴峻考驗。
為了更好發揚苗族音樂,應該保護好其原生態環境,將苗族音樂融入原來生活方式中,在濃厚民俗氛圍下,苗族音樂才顯得“原汁原味”。對此要加強對苗族村落的保護,推進苗族音樂陳列館、苗族音樂檔案館、苗族音樂生態展覽館等建設。因為苗族音樂藝術特色非常鮮明,但也極易面臨丟失,這不僅要采取活體傳承的方式,也要引入博物館式保護措施,借助文字描繪、實物資料和現代科技等方式,以文字、圖片和攝影等形式呈現苗族音樂生態環境變遷、藝術形式變化和藝人風格特點等。這樣才能讓更多人了解苗族音樂,主動學習苗族音樂,避免苗族音樂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消失。
在苗族音樂傳承與發展過程中,也需要發揮出學校教育的作用,將苗族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這需要進一步完善教育體系,高校在民俗文化教學過程中,也要在課堂音樂教學中融入苗族音樂相關內容,促使學生眼界進一步拓寬,也有利于弘揚苗族音樂。學校也要豐富音樂課程,為學生學習苗族音樂創造有利條件,可以在音樂教材中編入苗族音樂中的歌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傳承與發展苗族音樂的意識,也讓苗族音樂文化傳播渠道進一步拓寬。尤其是在湖北等苗族集聚地區,學校要注重“雙語”教學,并定期組織苗族音樂歌唱活動,或者是邀請民間藝人到校為學生傳授苗族歌曲。
苗族音樂也是一種口傳的活態文化,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也是苗族音樂的創作者、擁有者以及傳承者,在時代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傳承者年齡偏大,面臨著人亡歌滅的嚴峻局面。對苗族音樂來說,主要采取口傳心記的方法,很多演唱者文化水平不高,且他們的生活環境、社會角色、家庭結構、人生價值觀及受教育程度等,都對苗族音樂傳承與發展有著較大影響。當前苗族音樂傳承者大多老邁,也很少有年輕人學習,保護好傳承者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需要政府支持,將苗族音樂歌詞、曲調、形式和儀式等收集起來,盡快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時對于投身于苗族音樂傳承與保護的人員,政府應該給予一定的獎勵,逐步擴大宣傳范圍,讓更多人參與到苗族音樂傳承與發展中。
苗族音樂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將苗族悠久歷史文化內涵反映出來,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應該主動承擔起弘揚苗族文化的職責與使命。在我國上千年歷史中,苗族文化與漢文化始終有著密切聯系,而苗族文化也屬于中華文化范疇,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下,有些文化影響力較小,將面臨強勢文化帶來的沖擊與同化,苗族社會在接受現代化過程中,也要注重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苗族人來說,對待苗族音樂要保持“人無我有”的民族自信,不能過于追求現代化快餐音樂,在社會生活方面,積極組織有苗族特色的活動,如“六月六”、“干秋”和“鼓藏節”等活動,而苗族音樂是這些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地位也將隨之逐步提升。苗族音樂也具備原始性特點,這讓各地區苗族音樂呈現出零散分布狀態,在傳承與發展苗族音樂的過程中,應該及時收集與整理苗族音樂,面對苗族音樂原始聲音時應該做好記譜與分類工作,逐步擴大宣傳范圍,不僅要將民間藝人的作用發揮出來,也要促進苗族與其他民族的交流,并與世界文化保持密切聯系。這樣苗族音樂才能揚長避短,不僅實現了永久傳承,更在世界文化中得以發展與壯大。
苗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政府提供足夠的支持,制定相應的政策,吸引廣大群眾參與到苗族音樂學習與保護工作中[6]。第一,要成立專門負責傳承與發展苗族音樂的機構,主動深入民間,將苗族音樂做出系統的整理,逐步形成教材,并采取學校教育、電視公益廣告宣傳等方式,讓苗族音樂得到有力保護,并實現對苗族音樂的發揚光大。第二,要重視特色旅游文化,不僅要加快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也要融入苗族音樂文化,讓國內外游客都真正感受到苗族音樂文化的魅力。第三,政府要倡導發展與弘揚苗族音樂,讓更多人意識到傳承與發展苗族音樂是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從而為苗族音樂保護創造有利條件。第四,政府要做好宣傳工作,制定完善的保護措施。要積極將各地苗族歌曲收集起來,政府組織各種與苗族音樂有關的活動,讓苗族藝術家有展示的平臺,讓更多人領略到苗族音樂之美。
總之,苗族音樂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少數民族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與發展苗族音樂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讓苗族音樂進一步發揚光大,需要政府發揮出主導作用,廣泛吸引社會公眾參與進來,通過保護苗族音樂原生態環境、拓寬苗族音樂教學渠道、完善傳承人保護機制等措施,讓更多人了解并學習民族音樂。這樣才能讓苗族音樂的獨特藝術魅力得到真正彰顯,避免在歷史長河中消亡,也是我國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