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蓓漪
數據庫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給人們的工作學習與研究帶來極大的便利,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人們獲取知識與信息最主要的資源。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數字音樂文獻日益普及,開始滲透到音樂教學、科研、創作、表演等各個領域,并以其獨特的優勢深受廣大用戶歡迎。數據庫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等,數字整合各類資源,為用戶帶來全新的應用體驗,在短短數十年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所謂“特色數據庫”,通俗講是指文獻信息收藏機構依托館藏特色資源,針對特定用戶自主或聯合研發建設的專題性或綜合性信息資源集合,通過局域網或廣域網傳輸發布,為用戶提供信息檢索和全文傳遞服務。在新技術環境下,為了使區域音樂研究資料更加整合,滿足使用者的要求,積極探索數字時代音樂文獻服務新路徑,建設基于地域特色、學科特色的音樂數據庫,有機整合文、圖、譜、音頻、視頻資源,數字化、全文化、網絡化、全程化服務用戶,體現出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和服務理念。
我國對音樂文獻特色數據庫的電子化管理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 年,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開始首次使用個人計算機輔助進行音樂研究。1992 年,全國5 所音樂院校開辦了“第六期音樂學讀書研討會”中首次對數據庫的演示激發了學術界對音樂特色數據庫建立的熱情。①1995 年,我國第一個音樂特色數據庫“湖北音樂考古文獻資料目錄數據庫”出現,在沒有全國統一的學術研究平臺之前,該特色數據庫也是音樂考古研究者們使用的重要平臺之一。②1997 年,西安音樂學院開始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合作,嘗試建立了“西北民族民間音樂資料數據庫”并單機運行成功;隨后其他音樂學院紛紛開始嘗試特色數據庫的創建,我國音樂特色數據庫的建設開始了全面的摸索、探索時期。
從2005 年開始其中中央音樂學院的特色圖書館建立較早,通過對館藏文獻的掃描、上傳建立了多個特色數據庫供師生閱覽。隨后各大音樂院校也開始對自身的專題數據庫予以建設,如中國音樂學院圖書管建設了“馬思聰專題、樂譜、專著全文庫”、等特色館藏數據庫;中國音樂學院建設了“中國傳統音樂資源庫”、天津音樂學院建設了“天津音樂家特色數據庫”;沈陽、西安、武漢、四川、星海、浙江等音樂學院也因地制宜,開發了針對地區特色、名人名家、學位論文等特色數據庫。
而在音樂特色資料庫的建設中綜合類大學和地方圖書館也不甘落后,如陜西省圖書館建立了“秦腔秦韻數據庫”、四川省圖書館建立了“四川清音資源庫”,常熟理工學院的“虞山派古琴藝術數據庫”等。截止到2019年,我國各大音樂院校、藝術院校、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共建立特色數據庫123 個,建設形式一片大好。③
1、碎片化現象嚴重
目前,我國音樂特色數據庫的建設雖然已經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擁有大量的專題數據庫,但是這些數據庫仍然存在一定的經驗不足的現象。首先就是數據庫碎片化現象嚴重。以目前各大音樂特色數據庫為例,天津音樂學院圖書館和天津圖書館均有“京劇音配像”的特色館藏資源內容;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新疆藝術學院、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圖書館同時建立了木卡姆特色數據庫庫,這些館藏資源庫在建設的過程中內容難免會有所重復,呈現了資源的分散化和碎片化。同時,這些共同項目的立項建設單位在數據庫的建設中往往不會設立相關的“友情鏈接”,無疑為學術研究者的文獻檢索提高了難度。
2、平臺較多,內容分層
目前,在各大學校的音樂特色數據庫中很容易出現平臺較多、內容分層的現象。首先是同一單位相同類型、不同時期的數據庫檢索的內容不一致,老資料、老數據需要在舊平臺尋找,新資料、新數據則需要轉換到新建平臺。這種現象是因為單位在建設特色數據庫建設的過程中,由于建設周期過長、長遠規劃意識不足等現象的存在導致了新舊服務器在硬件上的不兼容,最終導致了數據內容無法合并,學術研究者必須分開檢索。
其次是這些特色數據庫平臺類型較多,很多單位的特色數據庫分為了免費平臺、自研自用平臺、商用平臺、學生平臺等多個平臺同時運行。這樣的多平臺運行機制缺乏有效的長遠規劃,一旦數據庫合并,由于網絡架構、硬件架構的不兼容、新老硬件的不兼容等多重問題容易導致數據庫合并失敗。
第三,目前很多特色數據庫雖然內容較為詳實,但是高級檢索功能欠缺或存在檢索內容不精確的情況。由于數據庫架構初期算法排列的原因,很多數據庫在精確檢索的上有所欠缺,如果檢索內容出現重名或關聯較多情況時,檢索者往往只能“大海撈針”。在這樣的檢索方式下,檢索內容的邏輯也相對混亂,造成了檢索者無法利用“姓名筆畫”“時間順序”等方式提高檢索效率。
綜上所述,檢索功能不全面、不細致、高級檢索內容的缺失是當前我國音樂特色數據庫存在的典型問題,雖然很多數據庫中的內容較為詳細、內容較為充實,但是檢索者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去檢索相關的內容,提高了學術研究的隱性成本。
3、數據庫響應速度較慢,使用權限低
從技術角度而言,對于數據庫內容中的檢索速度并非取決于硬件的好壞和高帶寬的網絡,而是在于服務器的載荷能力和響應速度。為了避免因可能存在的DDOS攻擊,服務器響應端口會限制訪問者的訪問頻率和訪問流量。這樣的措施雖然有一定保護服務器正常運行的功能,但是會給檢索者提供不便。首先是遠程訪問者在查閱音頻、視頻、圖片的過程中,會由于技術和硬件的原因導致所查閱的資料等待周期過長、頁面響應緩慢。其次是這樣響應緩慢的現象會引導訪問者多次刷新瀏覽頁面,最終導致服務器啟動保護機制拒絕響應。很多訪問者甚至因此無法查閱相關內容。
除了數據庫響應慢之外,使用權限較低也是影響學術研究者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使用權限一般為訪問權限、查看權限、保存權限三種。目前大多數特色數據庫都有明確的權限劃分,只有本單位賬號或IP 地址授權才能行使相關權限。但是仍很多特殊的音樂資源即便是擁有授權也無法在線查閱,而是需要具有權限的賬號或IP 地址在線申請查閱權限,經過圖書管理員申請通過后個人攜帶證件去圖書館實地參閱,這種較低的使用權限往往會讓本單位的研究者直接去圖書館查找資料,跳過在線索引的環節,但是一旦出現了異地訪問的情況,則需要更多的成本才能解決文獻查閱的問題。
四川地區擁有歷史悠久、豐富多樣的音樂藝術類型,尤其是少數民族音樂藝術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是我國音樂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音樂史的重要內容;同時,四川地方民族民間音樂深刻反映西南地方文化、社會和民族特點,因此四川音樂還是我國文化藝術史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組成部分。建設四川省大型的音樂史料數據總庫,全面研究四川地區民族民間音樂文獻的收集、整理、保存、傳播、開發和利用,對四川地方音樂文獻從形式到內容進行系統梳理,發掘具有利用價值的文獻內容,創建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可有效改變多年以來地方音樂文獻雜亂分散、使用不便的狀態。最終,能夠使得四川近代音樂研究成果有機構成一個系統的數據平臺,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和可持續開發,為包括音樂教師在內的音樂工作者、音樂學生、音樂愛好者提供教學、研究、欣賞、創作和表演的資料和依據,為研究者提供四川近現代音樂研究的原始史料和優質的文獻史料,幫助研究者據此解讀、追溯歷史、還原近現代四川音樂的原貌。
在當前各高校、圖書館之間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為了保證文化傳播的廣泛性和有效性,高校特色資源庫應該打破桎梏,形成緊密合作、連帶關系的數據資源庫。通過大型資源總庫的構建,能夠形成良好的資源交流環境。無論是高校特色資源庫之間的交流還是高校與地方之間的交流,這些交流都能夠讓教學、科研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能夠為音樂愛好者降低一部分門檻。
從“信息孤島”到資源共享的地區化也是當前有效解決東西部地區教學差異的良好保障,資源共享信息化,打造區域一體化特色數據平臺,依托地方和高校的特色資源,地區各單位之間實現內部信息共享,各單位各司其職、盡其所能,不僅能夠減少特色數據庫建立過程中重復的現象出現,也能有效的提高管理水平,實現規范建庫。
近五年,信息技術的革新速度開始加快,我國的信息技術也從開始從“萬物互聯”到“大數據”時代開始遷移。2019 年,AI 技術的飛速發展再次為信息技術賦能,信息技術的發展迎來了又一次革新。圖書館作為當前學術文獻資料查找的核心部門,已經從傳統的“文獻儲存”職能轉變為了精準查找、輔助研究的服務型部門。因此,在當前學術研究者的需求開始多元化、全面化的前提下,新時期圖書館建立特色數據庫并形成區域共享機制,深層次挖掘資料背后的關聯邏輯,建立具有深度的、高關聯性的、系統的信息資源方案才能得到研究者的青睞。區域共享化的大型集成特色數據庫能夠有效的將文獻資料創造出更大的大致,也是當前圖書館工作從“信息化”到“數字化”轉型的需要,能夠為音樂的研究提供詳實、可靠、全面的基礎性數據,構建更加全面、完善的音樂資源體系。
四川地區的音樂具有多民族、多風格、多形態的典型特征,四川音樂學院作為四川地區最早成立的高等音樂教育專業院校,學院自身的發展于四川地區近現代音樂的發展也息息相關。四川地區音樂的理論研究離不開四川音樂學院學者的支持,四川音樂學院的音樂教育活動也依靠四川音樂家才能進行。由此產生的音樂類文獻、視頻、圖片都是研究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和音樂研究的核心資源。另一方面,四川地區漢族傳統音樂類型、少數民族民間傳統音樂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將這些散落在各地方單位的珍貴資料、記載、視頻納入到區域共享化的大型特色數據庫中,可以有效的促進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同時這樣的措施也是對相關文獻的整理和保護。特色數據庫的建立,能夠構建較為完備的音樂文獻資料體系,數據庫能夠對碎片化的資料進行精確的分析和分類,形成較為完備的音樂研究材料資源體系。
加強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收集和整理是特色數據庫發展的主要方向。地方性的音樂特色數據庫能夠更好的收集具有地方性、代表性的音樂文化資源,為音樂的專題研究提供更多的便利。數字化的音樂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應具有宏觀意識,用長遠發展的眼光予以建設,讓特色數據庫成為地區文獻資源建設成果的核心平臺、館藏資源充分開發利用的新平臺、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輻射中心。通過持續維護已有的數據庫,對老舊的數據庫進行更新,優化資源庫中存在的數據重復、內容不精細、高級檢索功能不完善等細節問題讓特色數據庫建庫規范化、使用專業化。
習近平同志的講話強調了未來應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這種融合不僅僅是傳統媒體與信息化媒體的融合,也是各大信息資源的融合。只有改變傳統思維,打破桎梏實現對話融合,區域內各單位群策群力,實現信息的區域化共享,打造區域性文獻資料特色數據庫才是未來特色數據庫的發展潮流。
注釋:
①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大事記(1949-2014)[A].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六十年紀念集(1954-2014).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392.
② 朱國偉.馮光生音樂考古研究綜述[A].王清雷主編.中國音樂考古80 年[C].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315.
③ 景月親.我國音樂特色數據庫建設的回顧與反思[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9,(02):1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