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龍鳳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土家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著異常豐富而又獨具特色的文學藝術特產,如山歌、風俗歌、兒歌等;當地的勞動人民在平時的勞動中、生活中,創作了豐富多彩的土家族兒歌,他們大多采用的是鄉音和方言,口口相傳,影響至今。
兒歌古稱童謠,是土家族人民最原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體裁之一,是以低齡幼兒為主要對象的一種簡短詩歌,是一種獨具貴州土家族魅力的古老文學形式。內容多以傳播生活、生產知識,反映兒童生活情趣。可分為有旋律和無旋律的貴州土家族兒歌,無旋律的兒歌一般定義為童謠,取材于鄉土,方言濃厚,朗朗上口,是一種原生態的民間文學寶庫;有旋律的兒歌也取材于鄉土,是研究者通過原生態歌唱旋律整理及改編而成,都儲藏著豐富的民族地域文化信息。
按照不同的標準,兒歌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有的專家將兒歌分為母歌與兒戲兩大類,也有的專家分為實質與形式兩方面分類;按照普通的觀點,兒歌大致可分為啟智兒歌和游戲兒歌兩大類,而筆者在這里將兒歌分為有旋律和無旋律的貴州土家族兒歌,無論是童謠還是帶旋律的兒歌,也可進一步細分為生活歌、扯謊歌、連鎖調、問答調、繞口令、游戲歌、數數歌、謎語,這些小類中,有的屬于啟智兒歌,有的屬于游戲兒歌,有的兼而有之。
1、生活方面:①《哪個腦殼有渣渣》“哪個腦殼有渣渣,偷了人家黃瓜,黃瓜沒偷到,遭人家狗咬”。這首兒歌通過誰頭上有渣渣(即垃圾),來故意說他是因為偷東西被狗咬時留下的,是屬于調侃性的兒歌。②《推磨,嘎磨》“推磨推,推過河,推過河去找家(ga)婆;家婆不吃油炒飯,要吃河邊水鴨蛋……..”。這里的家婆、油炒飯、鴨蛋、媳婦沒得鏟鍋鏟等意象,反映當時社會媳婦卑微的地位,同時反映媳婦孝敬老人的優良傳統。③《九九重陽節》“重陽不打粑,老虎咬他媽,重陽不推豆腐,老虎咬他舅母”。寓意是孩子盼望過節,因為古時候很窮,只有過節時才能吃到好吃的,哪家不辦粑粑,就說此話調戲對方,有的為了得吃好吃的甚至用此童謠來說自己的父母,一般父母聽到也不會生氣,馬上反應自己的孩子想吃好吃的了。④《老把把(ba),炒朒朒》“老把把,炒朒朒,炒不耙(pa),放鹽巴,鹽巴咸(han),老把把扯亂彈”。這是有點戲虐意味的兒歌,對老人似有不恭之謙,需要加以鑒別。童謠很多很多,就生活方面還有五六十首,如《毛毛雨》、《天天想過年》等等,這些都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2、還有扯謊、問答調、繞口令、謎語、游戲等等方面的。扯謊歌:《信不信由你》“石頭開花馬生角,冷飯盤牙蛇長腳。河里巖頭往上滾,屋里燈草打破鍋”。此童謠的場景是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這是荒誕的想象。令形而下的世俗社會充滿形而上的魅力。游戲歌:《拉中指拇》“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轉背就是它。門對門,虎對虎,剛剛拉到中指拇”。這不僅是和孩子玩游戲,而且還教會了孩子數數。
1、歌詞特征。土家兒歌的歌詞講究意境和寓意,要求押韻、順口、講究諧音,內容形式有:問答式、敘事性、謎語、繞口令等。如《黔東謎語歌》問:“什么長得高又高?什么結在半山腰,什么要用連枷打?什么要用棒棒敲。答:高粱長得高又高,玉米結在半山腰。黃豆要用連枷打,向日葵要用棒棒敲”。這里的“高”和“腰”在句尾押韻、念起順口,易于記憶,問答式的七言四句。教孩子會唱此歌的同時也認識了莊稼,符合寓教于樂的教育思想。
2、旋律曲調特征。貴州沿河土家族兒歌旋律流暢,朗朗上口,旋律進行中以級進為主,波音、倚音、下滑音等裝飾音多次出現,節奏比較自由,音程上下幅度跳動不大;詞曲之間多為一字一音,多為七言四句,句尾押韻等。樂句和樂曲結尾多為高音中音下行進行。但以上特征均屬于區域性特征的體現。其調式多為徵調式和羽調式,結構多為單樂段曲式,屬于單樂段式反復填詞。
3、歌唱特征。土家兒歌中常伴有獨特的“上、下滑音”、“回滑音”等特點,沒有土家山歌那高亢的旋律,音程跳度較小,適合兒童演唱,在歌唱中運用很多獨特的手法,如:拖腔、滑音、假聲、喊等,適應兒童活潑生動的演唱特征。
4、語言特征。淺顯易懂,通俗明快,韻律優美是土家兒歌的語言特點之一,方言土語與襯詞的運用也是土家兒歌能影響風格的重要因素。沿河土家族兒歌有不同的語言風格特點來源于不同的地域性,如《扯謊歌》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唱法;根據地域性可改變正詞韻律,使土家兒歌的歌唱更加生動、活潑、充滿生活與山野氣息。如兒歌《老把把,炒朒朒》:(哎嘿嘿嘿)老把把,炒朒朒,(也);(哎嘿嘿嘿)炒不耙(pa),放鹽巴(也哎);(哎嘿哎喲幾哎)鹽巴咸(han),老把把(也);(哎嘿)扯亂彈(喲)。這首歌通篇運用滑音、顫音與喊腔,以及土家方言“門”的運用,使歌曲形成特有的歌唱風格與地域特征。
貴州土家族兒歌使兒童在文學和音樂的氛圍中汲取到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營養,獲得最初的文學啟蒙,并使古老的土家文化得以記憶和傳承。我們對貴州土家兒歌的搜集與整理,對繼承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大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