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 (信陽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在聽覺過程中容易出現下意識或無意識的聽覺惰性,這是因為內心聽覺缺乏導致,因此我們要加強音樂能力的培養,通過大量練習、實踐得到發展。在不斷積累音樂素材的過程中,音樂記憶力會隨內心聽覺能力提高而增強,把這種能力的培養運用到視唱練耳教學當中,對學生的音樂聽覺創造出更多的積極能動性。內心音樂聽覺有很多種表現形式,結合自己以往的教學實踐經驗,從內在節奏感和內在旋律感兩方面分析。
1、內在節奏感。節奏訓練貫穿了整個視唱練耳的教學,目的在于強化節拍中視覺、聽覺和記憶之間的聯系。一般從最基本常見的2/4 拍開始學習,之后再逐步學習相對復雜的節拍,經過長時間的節奏訓練與學習后,頭腦里儲存的大量的節奏信息留下鮮明的印記,幫助我們準確地把握各種音樂特征,當學生看到新譜或是聽音訓練中的預備節奏時,就會與大腦中已存有的節拍、節奏知識進行聯想分析并根據特征演奏出來,這就是內在節奏感的聯想作用。
2、內在旋律感。內在旋律感是人們對曾經聆聽過的旋律片段形成內在記憶,在大腦里形成印象并保留下來。在聽寫旋律時,找到調式主音,特別分析記憶樂句中開始音和結束音,抓住旋律的骨干音,對節奏、音程、旋律走向有了明確方向,再劃分旋律結構。旋律模唱是培養內在旋律感的方法之一,在有效時間內記住旋律,并準確地模唱,訓練方法如:(1)了解基本節拍、節奏訓練,增強對各類節拍、節奏型整體感知力,變換不同節奏在同一旋律聽辨中;(2)加強調性訓練,熟悉不同調性調式的特征與差異性,培養良好的調性感;(3)掌握常見的音樂旋律寫作形式,如重復、對比、模進等。
旋律模唱是對音樂感知能力,思維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旋律模唱的訓練可以促進音樂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內心聽覺是一種心理機制能力,由大腦控制產生聯想,在學習的過程中,心理感受過程十分活躍,心理是大腦表現的一種技能,是大腦活動產生的自然結果,人在感受客觀事物之后會在腦海中刺激并形成影響,隨著刺激消退,但印象保持在大腦中,通過一定的刺激反應顯現出來,這就是意象,形成的心理過程是從感知上升認知的過程,大腦對信息的編碼和解碼過程。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提供特定的刺激,引起學生特定的反應,通過聽辨訓練,大腦積累音樂記憶,把聽到的內容與儲備在大腦中形成音樂語匯,下次聽到類似或相同的音樂時自動與儲備好的音樂進行回憶。
視唱練耳課程包含“視唱”和“練耳”兩個教學內容,是一個既整體又劃分獨立的研究領域。內心聽覺通過以音樂聽覺技能訓練作為基礎途徑,引導審美主體的參與性。用耳朵和心靈感受音樂,聽過視唱的方式表達音樂,最后通過音樂基礎理論欣賞音樂。這是一門技能實踐課,唱好課程視唱去,還要學習其他題材和風格器樂譜子,視唱時需要注重情感的表達,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表現力,視唱譜子的時候,表達音樂作品深層次的內涵和意境,融入情感,富有感染力的演唱,不斷加強音樂表現力的培養。
音樂是一門表達人類情感的審美藝術,涉及到人類的情感、文化、心理、意境方面的感知力與表現力,視唱練耳培養學生對“音樂語言”如音準、節奏、旋律等豐富多彩的音樂形式,提升學生對音樂中情感、文化、意境風格的理性塑。視唱練耳在音樂藝術表現的內在美與外在美的音樂美學思想,體現出:
1、旋律之美。作曲家創造作品時的旋律是音樂的靈魂,是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欣賞旋律的感染力,慢慢提高對音樂的感受力與想象力,在審美的過程中感受旋律的動感,對音樂實踐活動打下扎實基礎。
2、音色之美。音色指人們感知聲音色彩形成的一種特性美,不同的作品風格展示不同的音色美感,聽辨各種音樂作品感悟音色情感,建立對音色美的追求,在視唱時采用飽滿、圓潤、自然放松的音色演唱,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去獲得情感體驗,通過感悟音色的美實現審美的價值功能。
3、節奏之美。自盤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祭祀、慶典等大型活動中,便開始利用節奏來敲擊吶喊,不同的節奏展現出情感的變化,不同節奏的特征構筑不同的民族、地域風格的音樂曲目:進行曲中鏗鏘有力的附點節奏、非洲舞蹈中富有動感的小切分節奏、國標舞曲中干脆果斷的休止符節奏等等。不同節奏的特征構筑不同的民族、地域風格的音樂曲目,視唱練耳訓練訓練中感受節奏的韻律美。
視唱練耳是對音樂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提高音樂技能和邏輯想象力,如何培養良好的內心聽覺在視唱練耳教學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學生內心聽覺的特點因材施教,通過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生聽覺能力,把握正確的音樂形象,感知音樂,了解音樂語言,領會音樂藝術的實質,為音樂界培養更多優秀的音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