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穎雯 (浙江省海寧市高級中學)
我國高中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其中有一條是: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本土音樂無論從演唱的方法、演唱演奏的形式還是其樂譜,都有著極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海寧本土音樂,不僅能讓學生接受到來自家鄉音樂文化的熏陶,更能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與熱愛家鄉的音樂,并通過思考與實踐來傳承與創新本土音樂,與高中音樂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不謀而合。
海寧本土音樂指的是包括海寧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曲、民間舞蹈與海寧創作音樂在內的帶有本土特質的音樂作品。而這些內容在教材中沒有任何的譜例、音像資料與文字解說。必須由教師本人深入當地挖掘素材、收集音樂材料。
1.依靠當地文化館、文化站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部門進行資料的搜集;2.鄉鎮實地采風,留存音頻視頻資料。
1.依托當地音樂家協會,收集海寧本土音樂原創作品資料;2.收集本校學生的原創音樂作品
將搜集的素材主要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海寧民間音樂與海寧原創音樂。并在此基礎上按音樂類別(聲樂、器樂、舞蹈、戲劇)進行整理。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如果只有歌譜或者文獻記錄則無法在課堂上讓學生切身的聆聽感受。因此對于有些沒有音頻視頻資料的素材,教師必須盡一切可能把它補充完整。
教師可從高中音樂選修課、必修課與社團課三種課堂入手,層層深入的將海寧本土音樂融入課堂教學。
1.將整理完善后的資料編輯成冊,開發校本選修課程。
2.制作課件,增加課堂視聽感受。
根據教材內容,在合適的章節增加海寧本土音樂的鑒賞。
1.在《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中,增加海寧民歌的鑒賞。海寧作為江南水鄉,它的民歌自然也是極具南方色彩的。通過聆聽袁花鎮的《思情山歌》、馬橋鎮的《哈頭歌》等進一步感受和體驗南方民歌飄逸婉轉的風格。通過用海寧方言學唱《思情山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海寧民歌地方特色的把握,以及對家鄉音樂的熱愛。
2.在《鼓舞弦動——豐富的民間器樂》中,增加海寧原創器樂曲的鑒賞。海寧的原創器樂曲屬于江南絲竹這一類別。選擇讓學生聆聽觀看海寧本土藝術團體的視頻(例如海寧石路小學的民族管弦樂演奏,海寧市高級中學器樂合奏《春鬧》的演奏),不僅能進一步讓學生體驗江南絲竹輕巧、明快、歡樂、活潑的音樂風格,也能讓學生在觀看的同時了解更多江南絲竹的樂器,從而喜愛上絲竹樂。
3.在《國之瑰寶——京劇》中,增加海寧原創戲曲的鑒賞。京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瑰寶,而海寧越劇團則是我們海寧的戲曲屆瑰寶。海寧越劇團成立已久,先后演出了眾多劇目。其中以原創越劇《西天的云彩》最為出名。它以越劇作為載體,講述了海寧人徐志摩的愛情經歷。
4.在《傳統風格體裁的解體——現代主義音樂的新趨向》中,增加海寧民歌的創編。中國的新潮音樂在尋根與前衛中交織。在傳承民族音樂的同時,思考找尋它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民族音樂發展留給我們每個人的課題。教師引導學生對海寧民歌《思情山歌》進行創編,賦予它新的生命力。甚至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對民族音樂進一步的接受與尊重,并嘗試革新的可能。
5.在《新音樂歌聲初放》中,增加校園原創歌曲的鑒賞。學堂樂歌是20 世紀初中國新式學校音樂課堂上傳唱的歌曲。教師在課堂上增加本校學生的原創歌曲,讓學生學唱。這些歌曲內容一般健康向上,曲調簡單容易上口,歌詞又切合學生校園生活,深得學生喜愛。在學唱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選曲填詞即“學堂樂歌”式的創作,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引導合唱團的學生通過學唱海寧民歌,并將海寧民歌改編成合唱版本,讓學生在社團活動時,即是學習者,又是傳承者,加深對海寧本土音樂的認識。
演奏海寧的一些原創器樂曲目,改編它的配器、節奏,通過重奏、合奏等方式,大膽創新,為校園文化添磚加瓦,也為海寧原創器樂事業添磚加瓦。
學習海寧花燈舞的一些舞蹈動作,模仿由海寧民歌《哈頭歌》作為靈感創作的現代舞蹈《哈頭》。在肢體語言中感受海寧人民對海寧這片土地的熱愛。
總之,海寧本土音樂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一部分,理應讓學生進行了解與學習。通過教師前期對本土音樂的搜集與整理,通過學校三種音樂課堂不同程度的融合,讓學生不僅了解、認識與尊重了自己家鄉的本土音樂,更從思考與實踐中,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樹立了他們平等的多元音樂文化價值觀,培養了他們熱愛家鄉深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