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邁兮
(西南大學,重慶 400700)
民族聲樂是我國重要的藝術文化領域的瑰寶,它隨著戲曲與國際聲樂的碰撞擦出了火花并逐漸成熟,形成一個規范的體系。要想唱好民歌須在遵循其譜面演唱的前提下,再適當增添潤腔技巧,這樣才能唱出歌曲中的韻味。潤腔技巧又分成很多種,甩腔技巧是其中之一,它在多數歌曲中都有體現,貫穿民族聲樂的始終。
“甩腔”是潤腔中一種通過修飾歌曲原譜,從而使歌曲更加生動具有風格性、情感性的一種唱法技巧。它的特點是一字多音(腔),能夠使旋律更加優美動聽,把歌曲中潛在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甩腔分為拋腔和拖腔,在民族聲樂的演唱中,充分了解當地的語言、風俗習慣,有利于我們運用甩腔來體現歌曲的不同風格。
1.拖腔的運用
拖腔,一般指歌唱中“一字配多音”的詞曲結合現象,這種現象在許多歌曲中都普遍存在。根據歌曲的風格不同以及地域不同分大約分為四種:伸縮型拖腔、重復型拖腔、高潮型拖腔、結尾型拖腔。
(1)伸縮型拖腔
這種甩腔非常靈活自由,伸縮性比較強。有一個小節的短甩腔,也有達到十小節以上的長甩腔,根據甩腔出現的位置不同,又可分為曲首拖腔、句中拖腔和曲末拖腔。①曲首拖腔,指在歌曲的開頭樂句中出現,用某一襯字來進行,大多為“哎、啊”等。例如《美麗家園》這首歌中出現的“哎”和“啊”屬于用襯字進行的曲首拖腔,在歌曲的開頭出現,描繪出一幅人們心中喜愛的美麗村莊畫面,表達了詞作者對家鄉的熱愛;②句中拖腔,常在歌曲中的某樂句中出現,大多為實詞。在歌曲《一杯美酒》中“美”字和 “接”字運用了拖腔,使歌曲的旋律更加纏綿,體現出對戀人的愛慕之情;③曲末拖腔,常在歌曲的樂句末尾出現,起到結尾烘托旋律氣氛的作用,與歌曲的主題相互呼應。例如在歌曲《木蘭從軍》中“去”字使用了拖腔,體現出女兒對年邁父親即將從軍的擔憂,為下一個樂句故事情節的發展作鋪墊。
(2)重復型拖腔
這種拖腔有兩種重復方式:一種是緊接重復,拖腔出現在某樂句中緊接著又在下一處樂句中重復;另一種是穿插重復,在歌曲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或中間部分的某處作完全相同重復。重復型的拖腔因多次在歌曲中反復出現,使觀眾印象深刻,對歌曲的主題理解也更加明確,類似于和聲學中再現手法的運用。例如《太陽島上》,連續兩次出現“我們來到了太陽島上”,把太陽島的美構成一幅圖畫展現給世人,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3)高潮型拖腔
一般來說是指在歌曲最精彩的部分呈現出的主旋律,處于歌曲的“黃金分割點”,與前面的樂段形成鮮明的對比。高潮型的拖腔大多數在歌曲的中部。例如《心上人像達瑪花》,在歌曲的高潮處“啊”字運用了拖腔,此位置不僅處于歌曲的中部位置,而且還處于歌曲的黃金高潮區域,表達了對心上人的愛慕之情。
(4)結尾型拖腔
這種拖腔形式在歌曲的結束部分,給人以無盡的回味以及思考想象的空間,起到深化意境、增加藝術感染力并且擴張樂句的效果,這種結尾型的拖腔通常震撼人心。《十五的月亮》就在歌曲中運用了拖腔,襯字“啊”作波浪式前進,從低音區逐漸轉入高音區,處于整首歌曲的結尾位置,表達了人民戰士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2.拋腔的運用
(1)上拋腔
上拋腔的音調走勢是向上的,通常在譜子中沒有規整的標識,需要歌唱者通過自身對歌曲的語言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以及情感的表達來進行二度創作。比如湖北民歌《山里的女人喊太陽》,這首歌不僅多處運用了上拋腔還運用了下拋腔。在“帕”字與“花”字運用了上拋腔,形象地把湖北女人的的潑辣、開朗、勤勞的性格描繪出來,使歌曲充滿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
(2)下拋腔
下拋腔的音調走勢是向下的,在民族聲樂中下拋腔的運用較廣泛。如歌曲《荷花夢》中的 “夢”字運用了下拋腔表達手法,此處的拋腔較小、輕盈、歡快,賦予江南水鄉風味,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運用甩腔手法去創作可以增添歌曲的風格性,使歌曲情感飽滿,多一種歌唱的“味道”。我們應該積極地去學習運用好甩腔,為歌曲的創作及演唱錦上添花。
甩腔是民族聲樂的靈魂,沒有甩腔的民歌是無趣無味的。在演唱歌曲中,歌唱訓練是很重要的,在開聲前多念下字頭,如“li”“lu”,在念字過程中保持歌唱的狀態,努力做到每個字念出來的音值音頻基本一致,讓聲音穩進前行,做好開唱練聲曲的預備工作。如果剛開始氣息沉不下去,就盡量晃動身體來回走動,念的音高低一些,直到氣息放下去。在念的時候,保持每一個字都是甩出去的,與頭腔產生集中共鳴點。這結合了戲曲中的念白發聲方式,其發聲方式屬于“說”而不是“唱”,這是一種特別的練聲訓練,用歌唱的發聲方式來“說”字。進入高位置狀態時,聲音會充滿流動性,產生頭腔共鳴,長期訓練可以提高歌唱的能力。只有不斷地練習甩腔,熟悉甩腔,才可以很好地運用在歌曲演唱中,將演唱與作品融為一體。
中國的民歌不僅可以按照民族劃分,還可以按地理位置進行劃分,每個地區都有自身獨特的地方民族特色,比如山西民歌、陜北民歌、湖南民歌等,按照歌曲的種類又可分為山歌、號子、小調等。
以湖南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為例進行分析,如 “鑰匙”使用了方言,念“鑰匙”(yue、si)而不是(yao、shi),如果按普通話來演唱這二字就會像喝白水一樣顯得枯燥無味,但加上當地湖南土家族方言后,可以使歌曲更加地道,有當地的人情風味,突出地方的風格特點,可以更好地展現作品的地域風格。
陜北地處黃土高原,這里山連著山,溝連著溝,地形地貌導致交通不便,因此陜北的音樂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如《信天游》大量的運用了陜北地區方言來演唱,在“山”(shan)處念(san),“我”(wo)處念(e),“喳”(zha)處念(za),“捎”(shao)處念(sao),“心”(xin)處念(xing)。“山里”和“捎話”處不僅使用了當地的方言并且運用了甩腔,向上三度音程更能體現出陜北民歌的曲調奔放。
情感始終貫穿著歌曲創作的始終,沒有情感的作品是不存在的,甩腔可以把情感給“甩”出來。情感分為內在的情感與外在的情感,它可以是潛在的、爆發的、遞進的。民歌的情感大多借助方言這個中介來表達,我國少數民族眾多,都有各地獨特的語言風格,也有不同的情感表達。
我將以王喆演唱的《貴妃醉酒》為例進行分析,這首歌曲多處運用甩腔中拋腔的技巧,從上拋腔“爐”“冷”到下拋腔“羽”“隨”,表達了楊貴妃等不到唐玄宗的失落,為下一步故事情節作鋪墊。此外,“羽”字與“隨”字都有小甩音,和“亭”字與“垂”字的唱出來是不一樣的,添加了拋腔后更有一番韻味,更深入歌曲的情感。在結束部分,“醉”字雖運用下拋腔,但是這時情感又遞進了,玉環開始喝多了,撒開了,不顧貴妃的形象了,大甩一聲,緊接著開始逐漸引入歌曲高潮。在歌曲的高潮部分,“醉”同時運用了上拋腔與下拋腔,預示著玉環悶悶不樂的情緒要開始爆發了。接著出現了運用念白式拋腔的“醉”,它吸取了京劇的唱腔精髓,這個“醉”唱出了楊貴妃的無奈、遲遲等不到唐玄宗的失落,內心的惆悵、委屈的情感一下爆發出來,借用著拋腔把內心沉淀的復雜情緒全部“甩”了出去。所以,無論是甩腔的拋腔還是拖腔,都有它們的共性,都可以表達歌曲的情感,使歌曲內容更加豐富。
甩腔技巧是潤腔技巧中的一大特色,也是民族聲樂中的一大“神劑”。甩腔技巧的運用使我們的民族聲樂與其它西歐國家聲樂區分開來。如果在歌唱中沒有潤腔技巧,就不能稱之為聲樂藝術。藝術應該是一個目標,而技能只能是手段。唱一首歌時,味道越濃,感染力就越強。唱歌不能只追求聲音技巧,要唱出歌曲的“味兒”。每個人唱出的韻味都是不同的,要想學好這個“味兒”就必須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和扎實的專業技能。歌曲的二度創造是演唱者帶著自己理解繼續向作曲家的創作思想靠攏的過程。我們每個聲樂學習者都應該努力學習和掌握這些技巧,來為我們的歌唱增添色彩。
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人口眾多,各地區的地勢有很大差異。五十六個民族有五十六種不同的地區文化、方言、風土人情以及生活方式,所以民歌的風格有其自身的特點。從我國總體上看,南北民歌風格差異較大。北方人性格豪邁、好客,北方的民歌大多是熱情豪放的。南方的民歌相對來說比較細膩溫婉。這些地區民歌的差異都是和生活環境是息息相關的。
民族聲樂是我們國家獨有的瑰寶,民族聲樂是復雜的、具有特色的,體現著我們民族的精神面貌。想要掌握民族聲樂的演唱就得從多種風格的民歌中來學習。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增強自身的知識儲備與提高專業演唱能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只有這樣才可以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才可以將民族聲樂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