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彬
(東北大學藝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9)
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在歐洲盛行一種用來表達人內心世界的抒情歌曲,稱為“藝術歌曲”。“藝術歌曲”的歌詞多采用著名詩歌,以詞譜曲,演繹時歌聲與鋼琴伴奏水乳交融,簡潔含蓄,意境深遠。該體裁形式于20世紀初傳入我國,早期雛形是學堂樂歌,其中《教我如何不想他》是學堂樂歌的經典之作。
1917年,劉半農被聘任為北京大學教授,后來由于業績卓著,被公派赴歐洲留學,但劉半農卻喜憂參半,因為當時家中經濟拮據,父母雙亡,孩子年幼,不得已只好與妻女一起赴歐留學。1920年2月7日,劉半農一行乘船自上海南下,歷時四十個晝夜,于3月17日抵達歐洲。他起先在倫敦大學學習,因當地物價高昂,又去往物價較低的法國,轉入巴黎大學學習。
身在異國他鄉,劉半農一面艱難維持全家生計,一面刻苦努力讀書,此間他親歷了海外僑胞備受欺凌的慘狀,一次次聯想起自己幼年的悲苦記憶,這種種的磨礪無不刺痛著他的內心,故而學業之余他創作了一首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心中的困苦及無盡鄉愁,著名的白話詩篇《情歌》又名《教我如何不想他》由此產生。
1925年,劉半農與趙元任相繼回國,都于大學任教。這段時間里,趙元任將《教我如何不想他》譜曲,呈現出一首旋律清麗婉轉,風格親切自然,字里行間飽含深情的藝術佳作,令人聽之唱之都感動不已,受到廣泛的贊譽。除此之外,作品通過對春、夏、秋、冬四季的描寫,營造出極具詩意的動人場景,對祖國、愛人的無限思戀躍然紙上,溫柔繾綣中不乏大愛情懷。以下,筆者將根據自己在對音樂的學習、理解、演唱中的思考,從旋律藝術特征、歌詞的藝術特征、鋼琴伴奏的藝術特征等不同角度對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進行探討。
《教我如何不想他》采用了藝術歌曲常用的中板速度,運用變化分節歌形式的結構創作而成,76小節。除了歌唱主體部分,還包括前奏、間奏和尾聲,圍繞著如何不想他的主題,展開對美好自然景色的描繪。《教我如何不想他》全曲建立在中國民族五聲調式范疇內,E宮的主調式。另外,作曲家運用多種修辭手法,點明主旨“教我如何不想他”。
首先,開始的前奏是由連續三度音程構成的E-#G-B三音音型,明確了全曲E宮五聲民族調式的主調式。
第一段,對春季的描繪,一幅安詳溫暖的畫面。該樂段為4+4+6的非方整型的句式結構,主調為E宮五聲調式。而后出現的間奏與前奏相比,雖然旋律做了較大變動,但保持了基本的節奏和句法特點。
第二段進入“夏季部分”,該樂段與第一樂段句法結構完全相同,但調性由E宮五聲調式轉為B宮六聲調式。其中樂句“月光戀愛著海洋”與“海洋戀愛著月光”相呼應,勾勒出夏天似愛情般柔和甜美的景象,表達了作者濃濃的思戀情懷。第二段結束在B宮六聲調式上,然后,第二次間奏又回到了E宮五聲調式,這一間奏是由第一間奏移低四度重復而來,而后保持原樣重復了前奏,種種變化推動了情緒的跌宕起伏。
第三段描寫了秋天的景物,與第一樂段相比,句法結構完全相同。該樂段對魚兒、落花的近景描寫,取消了附點節奏,加入休止符,凸顯了“慢慢流”的畫面感。“燕子你說些什么話?”由同主音的e羽調式轉入最后中心句“教我如何不想他”的G宮調式,仿佛被燕子從夢中拉回現實。秋天寂寞蒼涼的環境下隱含作者激動澎湃的心情,從側面反映出了詞作者飄忽不定的異國生活。第三間奏保持了G 宮五聲調式,由第一間奏移高三度重復而來。
進入第四段,開始于e羽調式后轉到E 宮調式,2+2+6非方整型的句式結構。通過對“枯樹、冷風”等景物的描寫,烘托了環境的悲涼。詩人把所受的痛苦與煎熬和對祖國的思念化為美好的希望與憧憬在曲終宣泄。尾奏由第一間奏變化重復而來,以P的力度結束全曲。
藝術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創作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借鑒了西方以大小調為基礎的七聲調式,體現了“中國化”的和聲特點,是中國藝術歌曲完美結合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結晶。作曲家在和聲織體的安排上可謂別具匠心,對于作品中主歌與副歌部分運用了不同的和聲織體層次安排。
例如“天上飄著些微云,地上吹著些微風”,這一段的伴奏織體和弦由三層旋律疊加而成。三個聲部與聲樂旋律結合,節奏錯落有致,和聲氛圍濃厚,使作品的主歌部分具有極強的藝術氣息與畫面感。副歌部分,和聲織體以柱式和弦為主,和聲最高聲部與旋律聲部相一致,起到襯托作用。
另外,筆者選取作品第一樂段“春季部分”的結尾,Ⅰ-Ⅱ-K46-Ⅴ7-Ⅰ為此處的和聲進行。可以看出,在中國五聲調式的旋律基礎上,運用了古典和聲的典型終止式進行編配,充分顯示出趙元任在作曲技法上的“中西結合”。
最后,縱觀全曲,四次出現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樂句中,鋼琴伴奏采用了相同的和聲織體,保持了結構的統一。但是,作曲家為了避免音樂的平淡,在結構以及情緒需要上,以“起、承、轉、合”為基礎,采用了E-B-E-G-e-E的調性變化,圍繞“思鄉”這一主題,充分顯示出曲作者“中西交融”的作曲技法。
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寓情于景,傾訴對祖國的情感。那時的詞作者身在異國他鄉,對祖國的依戀無時無刻不伴隨左右,對祖國當時千瘡百孔的關心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微云飄動,微風輕吹,詩人的發絲在微風中凌亂,天空晴朗,那飄動的微云怕是寄托了詩人的思念吧,那微風也在撩撥著詩人的心。清冷的海洋卻溫暖的月光,月色與海洋相互交織。在這個美好甜蜜的夜晚,詩人心中無限縈繞的情感高漲,表達詩人對祖國深深的愛。水面的落花,水底的游魚,強烈的畫面感,時光飛逝,歲月荏苒,詩人托飛燕帶來祖國的訊息,激起詩人心中最深的思念,帶給詩人深深的觸動。枯樹在冷風中搖動,殘霞染紅天際,可以體會到詩人那種對祖國熱切的思念以及那不能歸國的失落之情。除此之外,那一片片的殘霞帶著冷色,也冰冷著詩人對祖國一腔熱枕的心。
《教我如何不想他》每一段的開頭都運用修辭手法對景色進行渲染,引起我們無窮的想象。詩詞本身也用到了聽覺描寫,使景物形象生動鮮明,詩詞語言也通俗簡潔,整體節奏流暢,格式整齊。整首歌詞唱下來,開始就像是在吃蓮霧,清爽如沐春風;接著像啃甘蔗,漸入甜蜜的滋味;然后像吃了一嘴的桑葚,唇齒留香,標記了時令的顏色;最后像腌過的梅子配飯,就算在異國他鄉,一粒家鄉的梅子,不僅望梅止渴,同時也生津回甘。
鋼琴與聲樂是“水與舟”的關系,相互對立統一。聽眾在聆聽一首歌曲時,往往只關注它的歌詞部分,卻忽略了它的伴奏。很難想象,如果一首歌曲只有干巴巴的歌詞而沒有伴奏,那將是多么的枯燥無味。《教我如何不想他》的鋼琴伴奏本身具有非常動聽的韻律美及難以言喻的語言美。整首旋律樸素流暢、平靜之中透著激情。在感情表達上,達到層次分明的效果。每一段的結束句的伴奏、曲調大致相同,使全曲風格比較統一,全曲的民族色彩顯得濃郁。
開篇演奏者與演唱者一起進入冥想的狀態,這時前奏進入,想象自己站在一望無際綠色田野中,青草、泥土的味道交織在一起,清風徐來,那種美好、幸福的感覺油然而生。鋼琴優美柔和的音色緩緩流淌出來,提示演唱者速度與音準。前奏結束處的漸慢標記使演奏者與演唱者一起呼吸,共同進入主歌部分。
進入主歌部分后,兩者互相傾聽。《教我如何不想他》的鋼琴伴奏織體多以柱式和弦為主,且聲樂的旋律與伴奏高聲部與走向一致,演奏者給予演唱者音準提示,同時協調好鋼琴伴奏音量,將鋼琴與聲樂的音色發揮到極致。第二段感情逐漸熱烈,鋼琴出現漸強標記,與第一段形成對比。第三段的轉調,使聲樂與鋼琴共同營造出戲劇感,讓聽眾仿佛從夢中驚醒,那種無奈與惆悵,產生強烈的共鳴。最后以清冷的小調開頭又轉回大調,伴隨著“想他”的決心更加堅定,在逆境中渴望美好。但是,應注意高潮部分演奏者需要給演唱者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展示其技巧。鋼琴伴奏運用豐富多彩的和聲及貼切的調性,賦予了整首歌曲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也帶給傾聽者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這首作品中,注重鋼琴旋律和人聲旋律的配合,它們兩者的感情走向始終是同步的,所以必須達到整齊劃一的效果,以此才能更好地營造意境美。
綜上所述,《教我如何不想他》這部作品無論從藝術價值還是后世影響來看,在中國的現代藝術歌曲中都屬于詩與音樂完美融合的經典之作。細膩柔美、意境深遠,情感樸實而真摯,體現了詞、曲作者極高的藝術造詣、無與倫比的創作技巧以及深厚的文化修養。筆者從藝術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作品誕生的背景、鋼琴伴奏、旋律、歌詞的藝術特征進行闡述。希望通過研究,能夠憑借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國內關于《教我如何不想他》的研究成果貢獻力量,此外也加深自己對這首歌曲的理解,更好地詮釋此作品,同時也為其他演唱者提供幫助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