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樹佳
(蘭州市西固區玉門街第二小學,甘肅 蘭州 730060)
合唱是一種集體性的藝術,需要合唱團每位學生的團結努力才能完成,同時也對每位學生有較高的要求,需要不同聲部之間協調共鳴,相互合作和配合,每個學生不僅需要唱好自己的音部,更需要注意其他音色大小以及準確。以上可見,合唱教學難度不容小覷,但是,合唱教學作為音樂課堂教學中一種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部分,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和關注。
合唱教學是一門專業要求較高的學科,從教學的方法和教學模式上來說都十分艱難,有不少老師都選擇放棄教授這門課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應試教育還是較為突出,因此部分學校以及教師的教學理念仍然停留在應試教育程度上,合唱課堂的特殊性使分數無法呈現出來,因此合唱課堂的重要性經常會被忽視。
由于合唱教學是較為專業的教學,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各個方面練習。例如氣息和聲部音準等不同的方面,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教學才會具有針對性,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就當前大多數小學的合唱課堂來看,目前采取的教育方式仍是較為老套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例如傳授一些非??菰锏睦碚撝R,需要大量背誦樂理知識,如認識譜子、節奏、音符等。學生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學習的主動性就不高,中國“填鴨式”教學方法,會把原本一些有興趣的同學的積極性扼殺在搖籃里。
合唱學習的難度非常大,需要學生掌握一定數量不同聲部的唱法和配合性,是一門對素質要求較高的學科。學生學習合唱的積極性是如何磨滅的呢?合唱教學中需要學生對同樣的一首歌曲進行重復的練習,這種練習往往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在這樣的氛圍下合唱教師的心理壓力也是不容小覷。因此,這樣的反復練習會使學生對合唱課堂存在恐懼,使合唱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困難重重。
合唱教學過程中頗有難度的教學任務,就是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合唱教師而言就要充分發揮教學輔助工具,例如樂器,注重一些教學技巧的引入。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的第一步,在音樂課堂中尤為重要,合唱教學的訓練過程需要教師具有嚴謹性、科學性、和藝術性,大部分的合唱教學需要重復不停地訓練,呆板且枯燥,如果教師按照固定的模式進行教學訓練,學生會感到疲勞和乏味,無法對合唱課堂產生興趣,從而產生抗拒心理。因此,在合唱課堂中引發孩子的興趣尤為重要,利用趣味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樂在其中、學在其中,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掌握合唱的方法,感受音樂課堂中的魅力。因此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應放在首要位置,可以通過欣賞的方式,來學習一些優秀的合唱作品,也可以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段里播放合唱歌曲,創造合唱的氛圍。只有讓學生感受到了合唱的魅力,熱愛合唱,他們才能感受到歌曲抒發的感染力。對比和欣賞同一首歌曲的不同唱法也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對比同一首歌曲的合唱和獨唱,從而對比出來合唱巨大的感染力和音樂的穿透力。
例如學習新課標歌曲《歌聲與微笑》這首歌時,先讓學生欣賞歌曲,引導學生跟隨著音樂一起做一些動作,例如聽到“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這句歌詞中,模仿回家的動作,感受歌曲的韻律特點,體會圓舞曲的節奏感。讓所有的學生都一起學習合唱的部分,然后再根據每個學生聲部的不同特點進行分類,有的學生唱低聲部,有的學生唱高聲部,讓不同聲部的孩子學習各自的部分,最后進行整合。獨唱和合唱所產生的不同效果也是在合唱課堂中學習的重要方面,這樣可以非常有效地激發學生合唱學習的欲望,還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己在合唱中的角色。
良好的歌唱技巧是合唱的基礎,學生掌握科學的歌唱方法的重要途徑就是發聲訓練,科學地學習發聲的方法,能使人產生優美的歌聲,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合唱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聲部的分類,針對低中高年級的學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同時,良好的唱歌姿態也尤為重要,在歌唱時候身體應該自然平直,呼吸要流暢,身體放松,用嘴巴和鼻孔同時吸氣和呼氣,呼吸均勻,利用丹田來發聲。在學歌曲的過程中要做到字正腔圓。在學習唱歌的過程中應該養成良好的唱歌習慣,準確地發出每一個詞,從而增強歌唱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在音色的訓練上要進行擴音的訓練,從而形成干凈明亮的高聲部的音色。在合唱當中,聲部之間的合作配合也是合唱的關鍵因素,只有配合和諧,才能產生優美的歌聲,準確表達歌曲的內容。在合唱中最難的就是在演唱中既要唱準自己的聲部,又要聽到其他聲部的演唱。因此,在此模塊中,應該讓學生分組進行演唱,鍛煉聲音的融合。教師應該發揮創造力,以學生為創作主體,充分發揮想象力,引導學生自己感受音樂的和諧和合唱的美妙。根據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聲音特點,運用巧妙的語言,使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從而達到聲音的和諧。
在小學音樂課中,最容易被接受的藝術形式就是聲樂。合唱是聲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新課標《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音樂教育應該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學習合作,培養群體意識以及協調意識,感受到美的愉悅和熏陶”。提高小學生對音樂美的鑒賞能力也是合唱課堂的目的之一。
興趣和好奇心是促發學習的動力,將口風琴、豎琴、打擊樂等一些較為簡單輕便的樂器引入音樂課堂中,并且加入合唱教學中,會給音樂課堂帶來不一樣的體驗,使合唱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小學生在剛剛開始學習唱歌的時候,往往對音色及音準并不能非常準確的把握。因此,在合唱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利用樂器把需要演唱的音符演奏出來,如果合唱旋律出現了不準確性,可以提高練習聽音的能力,例如讓學生反復演奏不準確性的那段從而提升學生的樂感。大部分的學生在進行了反復的對比后,可以準確地把握音準,唱對旋律,和其他的學生可以更好地進行配合。因此,在合唱課堂中,樂器可以大大提高合唱的效率,不僅不再枯燥乏味,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歌唱的欲望。
1.豎笛引入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在合唱課堂中引入豎笛,可以非常有效地引起學生注意力,由于在合唱課堂的教學中,“聽”和“唱”是兩個不同的教學方面,因此,利用豎笛可以非常有效地輔助這兩個教學部分的有效進行。他們在唱低音部分旋律時候,老師可以利用豎笛演奏出高音部的旋律,使之產生合聲效果,達到歌聲的共鳴。利用豎笛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節奏感和協調性,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整體音樂的素養。
2.口風琴引入
口風琴的引入是新課標課程中強烈的建議,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基礎樂理知識,為了引導學生更加了解音樂和樂器,可以練習讓學生認識譜子,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陲L琴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合唱課堂難以解決的音準問題。在合唱的過程中,可以指定學生伴奏不同的聲部,來進行交替輪流。在二聲部歌曲中的高低中,可以根據曲目的特點來進行,領唱、合唱、接龍唱等,口風琴的引入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使學生對合唱課堂更加充滿興趣。
3.打擊樂引入
音樂的靈魂是節奏,在合唱中節奏更為重要,因此合唱課堂中運用打擊樂器,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歌曲中的節奏。節奏的訓練非常簡單,可以從最開始利用身體發出節奏,例如從拍手開始,不同的拍手姿勢會產生不同的音樂效果,與歌曲相結合的時候可以融入拍肩、拍腿、跺腳等多種方式來進行打節奏,運用身體自身的結構性,制造出生動有趣的課堂。在進行分組輪唱的時候,這種訓練方法尤為明顯,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反應能力,也可以增強節奏感。因此將打擊樂引入課堂中,不能單純地認為是將鼓或者手鼓等一些現有的音樂領入課堂中。音樂的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內容也是多種多樣的;音樂形象的塑造也是靈活的。
在合唱的教學中,利用打擊樂做為輔助性的教學模具,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眼、口、手、足等身體的各個器官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身體的各個感覺器官更加敏銳,能夠促進思維的多向性、注意力、記憶力等,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小學生合唱音樂的發展。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課堂中合唱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學習音樂知識的本身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審美和創造能力。由于合唱的本身就是非常有力量,就具有獨特的音樂感染能力,是音樂課堂中非常好的一種教學模式,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應該重視合唱,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完成新課標對小學音樂教學提出的要求,從而達到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作用,為小學生的合唱能力打下夯實的基礎,從而改變現存的一些教學模式,使學生都愛上合唱課堂,愛上唱歌,從而愛上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