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穎駿
(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寶雞 721001)
在我國文化建設工作逐步推進的趨勢下,對于聲樂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明顯增長,高校有責任擔負起人才培養的重擔,為音樂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尤其是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多人愿意投入到聲樂學習當中,在藝術熏陶下不斷提高自我,高校聲樂教學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教師應該積極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和方法,認識到學生演唱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以制定符合當前教育發展特點的教學計劃。在演唱當中,學生能夠將作品的音樂魅力與情感內涵表現出來,增進與聽眾之間的情感共鳴,這是獲得音樂藝術享受的重要途徑。除了應該幫助學生掌握豐富的演唱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表演技能與情感表達方式的培養,這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興趣是提高學習動力的根本因素,在培養學生的演唱能力時也應該遵循興趣引導原則,提升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推動教學目標的快速實現。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調查分析,并與演唱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1]。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教師可以將網絡中的趣味化作品引入到課堂當中,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引導,幫助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教師應該順應教育改革的潮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改變傳統教學中單一化弊端,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凸顯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與潛能。
聲樂演唱能力的提升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內實現,而是在長久而漫長的練習當中逐步提高,因此,應該引導學生開展實踐練習,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演唱能力。很多著名的聲樂表演藝術家都是經過了多年的舞臺實踐鍛煉,因此,在教學中也應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平臺,幫助學生在熟練掌握演唱技巧的同時,可以獲得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在教學中遵循理論結合實踐的基本原則,以豐富的理論知識為實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在發聲方法和歌唱技巧的練習中,應該保障教學的科學化,訓練內容與范圍應該涉及生理、心理兩個方面。在豐富的實踐鍛煉當中,學生能發現自身的不足并在平時的學習中加以改進,從而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打下基礎,突破聲樂演唱的“瓶頸”。
不同學生在音樂基礎、興趣愛好、生活經歷和思維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師如果只采用同一套教學方法,將會導致部分學生表現出難以適應的問題。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演唱能力時應該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明確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從而提高教學工作質量與水平。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咬字習慣、專業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演唱方式和嗓音特點等進行深入分析,以制定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工作計劃,使教學工作真正面向全體學生[2]。根據學生在演唱中表現出的問題對癥下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揚長避短的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保障聲樂教學的多層次性和多角度性,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對于聲音的合理運用是提高聲樂演唱水平的關鍵前提,教師應該明確各發聲器官的特點和發生原理,以幫助學生提升對聲音的控制能力。對于各個發聲器官在演唱中的工作特點進行講解,為學生在實踐中的訓練提供理論基礎,增強學生對聲樂課程的科學認知。聲樂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當中,應該實現與課外實踐訓練的有效融合,糾正學生在發聲時的錯誤習慣,增強聲音控制能力,以便能夠在演唱中合理運用聲音提升演唱水平。對于歌唱氣息的不斷強化也是當前教學工作的重點,除了應該對氣息長度做出要求外,還應該幫助學生掌握氣息的運用技巧,通過氣息的合理調整體現聲樂作品的情感內涵。變奏曲的演唱訓練是氣息調整的有效途徑,使其在訓練當中找到氣息控制與運用的基本規律。為了能夠提升學生在聲樂演唱中的感染力,還應該對其音色加以美化,給聽眾帶來愉悅的藝術享受,在經典選段的示范性教學中明確不同風格作品的特點,使學生能夠在演唱中保持個性化,凸顯自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對于聲音運用的教學應該滲透在日常理論教學與實踐當中,促進學生舞臺表現力的增強。
聲樂演唱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特點,只有在掌握豐富演唱技巧的基礎上,才能促進演唱能力與音樂素養的提升。聲樂演唱發聲技巧較多,應該在實踐中做到靈活運用,這是傳達聲樂作品內在情感的根本途徑。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對聲樂作品進行細致分析,包括了創造背景、作者生平、曲式特點和歌詞內涵等,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聲樂演唱的方向,提升對作品理解能力的同時在演唱當中加以傳達。只有了解作品的特點,才能在特定的情境當中使用科學的演唱技巧,在演唱中投入充沛的情感[3]。對于作品基調和情緒走向的把控,也是演唱技巧教學中的關鍵點,能夠確保學生在不同作品中靈活運用相應的演唱技巧,提升聲樂表演的感染力。每一個人對作品的理解都會存在差異性,這就需要教師能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在聲樂表演當中實現二次創作,促進作品內涵的延伸與升華,增強聲樂表演的藝術美感,引發聽眾的情感共鳴。
在不同的聲樂作品當中,旋律風格都會有差異,幫助學生對其進行系統化學習,也是培養演唱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的演唱風格也會受到聲樂作品風格的直接影響,因此,在演唱前應該加以深入了解,保障作品內涵傳達的準確性。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分析作者在其中融入的情感。無論是暗淡憂傷還是柔美淡雅、清新自然,其旋律風格都會體現在樂譜當中,因此,對于樂譜的深入分析也成了當前聲樂教學的重點環節[4]。從多個角度對聲樂作品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和調性等進行分析,確保學生在演唱時能夠真正體現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與思想,同時與聽眾形成良好的互動,給他們帶來美的藝術享受。
重視聲樂演唱中的視聽結合,能夠有效增強舞臺表演的藝術效果,給聽眾帶來全方位的藝術享受。“演”和“唱”應該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相互推動與相互影響,凸顯聲樂演唱的藝術魅力。在演唱中除了應該具有動人、優美的歌聲外,演唱者還應該具有優雅的體態和得體的表情,實現兩者的相互配合,從而共同傳達聲樂作品的思想情感。在聲樂演唱當中通常會涉及較多的身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因此,應該對學生的表演形態和形體技巧進行訓練,增強情感表達的效果,實現對聽眾情緒的引導,提升聲樂作品情感表達的生動性與形象性。除了應該在課堂當中進行理論教學外,教師還應該組織豐富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當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增進視覺與聽覺的有效銜接。針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制定科學化評價體系,在分析學生聲音、表情動作的不足時,也應該發掘學生的潛能,使其在實踐鍛煉中不斷提高自我[5]。聲音是聲樂演唱的基礎,應該實現與表情、動作和肢體的有效協調,保障藝術形象呈現的完整性。
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是影響其聲樂演唱效果的直接因素,很多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差,導致在演唱中過于緊張,進而出現演唱事故。而充沛的感情和過硬的心理素質則能夠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演唱技巧全部展現出來,增強演唱的藝術感染力。喉部肌肉會對人的音色產生直接影響,當學生在演唱中精神緊張和注意力不集中時,呼吸控制與肌肉控制就會降低,進而對發聲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在教學工作當中,教師應該以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作為重點,使其勇敢走向舞臺展現自我,在演唱中始終保持自信[6]。要讓學生意識到演唱中的失誤在所難免,只有在失敗當中才能獲得成功。鼓勵學生在演唱中消除緊張情緒,使其能夠在多次實踐當中積累經驗,避免出現喉部肌肉發緊和氣息不穩的現象。
演唱能力的提升是當前高校聲樂教學的重點,也是為社會培養優秀聲樂人才的關鍵。在教學中應該遵循興趣引導原則、以練代學原則和因材施教原則,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演唱能力與音樂素養。同時,通過科學運用聲音、提高演唱技巧、了解旋律風格、重視視聽結合和提高心理素質等途徑,增強聲樂藝術表演的舞臺魅力,與聽眾形成情感互動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