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州阿合奇縣色帕巴依鄉中心小學,新疆 克州 843500)
引言:在素質教育的時代環境下,不能將其內涵片面化,從清朝的“國文”到“國語”再到今天的“語文”,作為我國傳統的教育學科,語文包含了語言學和文化學兩個文學體系。在新時代的飛速發展中,小學教育得到了更大的關注,為了規避傳統為應試而教的現象,探析新課標時代背景下,創新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新課改之前,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核心,是通過高密度的文化輸出,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要點,很少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小學生的素質發展。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沒有形成正確的、有規律的學習習慣,也沒有掌握有效的學習技能,好奇心和興趣是小學生學習成果的導向。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客體之一,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教材上有限的知識,其更重大的責任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技能,主動的從生活中挖掘更多的知識點[1]。生活中與小學語文教材息息相關的素材較多,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的真善美,從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啟發,從而更深刻的理解教材內容所蘊含的哲理。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一單元時,教師除了將教材內容的知識點講授給學生,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我們與環境》這一話題,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國制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指出,保護環境,是社會上每個獨立個體,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對環境的承載能力有巨大考驗。小學生喜歡藍天、綠草地,但這些大自然的饋贈會逐漸的發生變化。教師應積極引導小學生觀察環境的變化,了解生活垃圾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在課堂上相互分享保護環境的心得,從生活的細節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能讓小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養成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學習小組是教學過程中常用的策略之一,通過群體的學習來促進個人的學習,通過群體的交流來完成個人的表達,通過群體思維的差異、語言的摩擦來培養學生們包容、合作的精神。建立學習小組時,教師應根據學生們的不同情況,明確學生責任劃分,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實現目標的同時學會自主思考和學習。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的教學模式相對單一,不能多途徑、全面的將語文課本的知識和蘊含的精神廣泛傳播,無法有效完成“教”和“學”兩個獨立環節,會降低教學的效率[1]。所以需要通過小組學習這樣的方式來破除課內教學的界點,原本較淺顯的課堂模式,會逐步加深,也提高學生們課堂的參與度。例如在學習《少年閏土》的時候,學生可在小組內彼此交流記憶深刻的事件,也可在小組內分享課外看過的同類型的故事,通過不同思維的相互碰撞摩擦,學生會更加積極的自主學習。
問答是小學教學課程最重要的環節,教師的啟發性問題能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學生提問則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縱向表現。課堂的互動情況是學生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檢驗標準。語文教學中能做的問答多種多樣,例如《黃繼光》、《詹天佑》這中人物傳記類的文章,教師可以圍繞人物特性提問:黃繼光、詹天佑給中國做了哪些貢獻?為什么要學習他們?等等,學生在帶著問題預習,會更有動力和目標。學生在自主學習時思考人物的思想品質,從中得到啟發,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語文的真正內涵。因此,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需要盡量多的設置問答環節,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語文這一重要媒介,語文也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文化素養的重要基地。目前學校、家庭、社會大眾在教育觀念上還未達成一致,沒有建立通暢的教育溝通機制。學生的學習離不開這三個重要的場所,家長需要與教師保持一定的粘度,實時掌握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動態過程。在家庭生活中,營造良好的語言文化環境,堅持立德為本的教育理念。社會包含了千變萬化的意識形態,小學生在處于判斷能力薄弱的階段,在雜亂的語言環境中,容易養成不好的語言習慣,受到歪風邪氣的侵蝕。要更深遠的實現小學語文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學校應做好主要指導者的角色,加強與家長和社會大眾的溝通聯系,創造更加干凈、健康的教育環境,讓小學生在各個渠道都能學到傳統文化,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傳統文化素養。
藝術來源于生活,不論是文人墨客的傷春感秋,還是古往今來的諄諄教誨,所有的文學素材都是從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升華而來的。小學語文課程作為語言類的學科,其所涵蓋的藝術文化、語言特色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改善原本的不足,將知識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