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黎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 400015)
古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獻典籍,古籍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現代各圖書館至今還保存著1794年前出版善本圖書220余冊,保存著1911年以前出版的古籍圖書2645多冊,保存著1949年以前出版的期刊、雜志、報紙7800種。
“古籍”是“古書”的雅稱,傳統的古籍是指以紙為載體抄寫或印刷的圖書,通常指產生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古籍作為紙質文獻,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古老”珍貴價值越來越高,這些古籍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象力,創造力,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好這些古籍,對促進文化傳承、聯結民族情感,弘揚民族精神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目標。
古籍保護要做到科學保護,否則只能是“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除了古籍修復、改善古籍保存條件等“原生性保護”之外,最科學的是“再生性保護”,即古籍的數字化建設,就是從利用和保護古籍的目的出發,采用計算機技術,將常見的語言文字或圖形符號轉化為能被計算機識別的數字符號,從而制成古籍文獻書目數據庫和古籍全文數據庫,用以揭示古籍文獻信息資源的一種系統工程。古籍數字化是21世紀古籍整理和開發利用的主流和發展方向,培養具有較高水平的古籍保護專業人員,完成古籍書庫的標準化建設。古籍文獻對環境要求比較高,書庫建筑的質量、書庫環境的濕濕度條件、凈化條件、空氣質量、光照條件等,都是影響古籍保存壽命的重要因素。加強書庫的消防、防盜布設,則是保障古籍文獻安全的重要措施,所以各種恒溫恒溫、監控設施必須完備。加大古籍保護的力度,建立科學有效的古籍保護制度,提高古籍保護的意識,正確處理古籍保護與利用的關系,規范地開展保護工作。
建立健全古籍保護責任制度,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認真落實保護措施。建立古籍資料出入庫制度、書庫溫濕度記錄表、書庫翻檢防蟲制度、文獻修復記錄等等,保證了古籍的完整安全。加強對古籍保護的宣傳,通過講座、展覽、培訓、研討等形式宣傳古籍保護知識,培養保護意識,營造保護古籍的良好氛圍。加強古籍保護人才培養,積極開展古籍保護的交流與合作。
建立完善的古籍目錄體系。古籍內容龐雜,在目前我國還沒有制訂出一個統一的感知分類標準的情況下,可參考《中國古籍善本書總目》分類表,對感知目錄加以修訂查漏補缺,建立適合本館實際的古籍分類標準,最大限度發揮感知文獻的效益。針對讀者需求,編制有館藏特色的工具書。為讀者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便利。圖書館要以結合讀者需求。深化館藏特色工具書的編制。古籍部門要通過研究和跟蹤讀者需求,結合自己的館藏特點,對古籍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和開發,編制有關專題、索引、綜述、評述等。古籍保護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原生性保護,另外一個是再生性保護,古籍數字化是運用科學手段對古籍進行再生性保護的手段。
古籍作為一種書籍,最主要的作用是服務于大眾,古籍的保護與查詢實際是兩個矛盾的存在。古籍獲之不易,保管困難,普遍受到收藏單位的重視,隨之也產生了“重藏輕用”的偏向,藏在深閨人未識,管理者把古籍視為“珍寶”,把它們放在書庫中,秘不示人,很多視為“鎮館之寶”,同時受到古籍部門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限制讀者使用,嚴重影響了古籍的利用。古籍文物價值極高,如何才能做到既保護了古籍文獻,又提高了它的利用率呢?數字化資源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為從根本上改變以上狀況創造了條件。當前,圖書館館藏古籍利用率低下,要改變這種現狀應以文獻信息開發為突破,而文獻信息開發又與數據庫建設密不可分。對古籍文獻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發掘、整理,并加以數字化、網絡化,這不僅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大勢所趨。
古籍網絡化,實現古籍資源共享。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古籍資源的網絡化也成為一種趨勢。它主要是將數字化的古籍資源在網絡上有償或無償發布,供互聯網用戶使用,網絡化是古籍數字化未來的發展趨勢。
古籍的價值得以實現,還依賴于古籍工作人員所提供的服務,看他們是否能幫助讀者清掃使用過程中的障礙,為其提供準確快速的檢索途徑,這些就需要古籍管理人員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積累,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古籍保護,人才為本”,具有高素質業務水平的古籍管理者是做好古籍保護工作的根本保證。從事古籍保護工作不僅需要修復技能,更需要中國書籍史、目錄學、版本學的基本知識。為了提高文獻資料部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我們應分批派出熱愛古籍工作的從業人員參加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重慶古籍保護中心舉行的各種業務培訓學習。提高了文獻部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為圓滿完成我館古籍保護工作任務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保護、利用、研究好古籍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它能連接民族情感,弘揚民族精神,促進文化傳承,古為今用,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史命,我們是人類文明的創造者,也是人類歷史文明的建設者、傳承者,我們正處在承前啟后的時代,做好當下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