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方燕
(銅仁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紅色文化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歷來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銅仁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得益于銅仁地區地處云貴高原,地貌形態復雜多樣,西有烏江天險,東有梵凈山作為屏障;得益于銅仁人民以“仁”為修身之術,誠信天下,創造燦爛的地方文化;得益于銅仁地區人民反抗剝削壓迫的光榮斗爭歷史,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底蘊。銅仁紅色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創新和豐富,有著極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銅仁地區紅色文化作為極具地域特色的一種文化類型,具體可以分為“人”、“事”、“物”、“魂”四個部分。中國工農紅軍的足跡布滿銅仁地區的山山水水,滿腔熱血灑滿了銅仁地區。諸多革命英雄犧牲在銅仁這塊土地上,他們為后人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英雄事跡和意義深遠的革命遺物。
“人”,即在革命時期對革命有著一定影響的人和為革命事業做出犧牲的烈士。在銅仁紅色革命的歲月里,涌現了大批革命英雄。如:周逸群,原名周立鳳,1896年出生于貴州銅仁,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活動者、宣傳者,共產黨軍隊的早期締造者之一,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及紅軍的主要創建者,賀龍的入黨介紹人,蕭克將軍曾稱贊周逸群:“革命的英雄、黨的楷模”,青年時期赴日本留學,1923年回國,在上海參加創辦《貴州青年》旬刊,1924年入黃埔軍校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等,擔任過國民革命軍賀龍部師(軍)政治部主任、中共湘西北特委書記、工農紅軍第6軍政治委員、紅2軍團政治委員等,1931年5月,周逸群返回江北匯報工作途中,遭國名黨伏擊,不幸壯烈犧牲,時年35歲;曠繼勛,1896年出生于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工農紅軍的高級將領,紅六軍、紅四軍、紅十二軍軍長。他們用自己的血汗為我們今天的幸福作出了犧牲。
“事”,即有重大影響的革命事件或革命活動。在銅仁紅色文化發展歷程上,有許多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革命活動在這里發生并影響全國。例如:1931年秋,銅仁“神兵”興起為后來紅軍的壯大、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奠定了基礎;1934年6月,紅三軍渡過烏江至東岸,占領沿河縣城,進軍銅仁,冉云等知道后動員了其他“神兵”來參加紅軍,同時召開了“神兵”首領會議,會議就紅三軍與銅仁“神兵”實行革命聯合的問題形成一致意見;1934年6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楓香溪召開會議,會議決定在印江發展蘇維埃運動,并通過恢復紅三軍中黨團組織和政治機關的決定,7月,成立了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銅仁革命開始;紅軍長征史上六次重大會師的第一次——木黃會師等英雄事跡和革命活動。[1]
“物”,革命愛國志士生活過或戰斗過的革命舊址和遺址或他們用過的物品等。銅仁作為早期紅軍戰斗和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在這一塊灑下了革命火種,在引導銅仁人民走革命道路上留下了不少具有深刻歷史影響的革命遺跡。例如:周逸群故居、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曠繼勛故居及紀念館、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木黃會師紀念館等革命遺址。[2]
“魂”,即革命精神。銅仁地區的“人”“事”“物”凝聚成銅仁紅色文化中的“魂”。銅仁紅色精神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銅仁人民在革命的社會實踐中經過人腦加工后產生的思想上的產物,是銅仁紅色文化的精髓,它們集中表現為銅仁地區大山品格,具有愛國主義、奉獻犧牲、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等革命精神。比如:周逸群革命精神、曠繼勛精神、龍世昌精神等等。
銅仁地區紅色文化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起來的,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豐富的內涵有著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武器,銅仁地區紅色文化的豐富內容具有校園和書本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在銅仁革命歷史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團結銅仁人民共同反抗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侵略,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爭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學習紅色文化,繼承先輩思想,凝聚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共同為實現共產主義偉大事業而不懈努力。
銅仁革命英雄在革命、改革和建設過程中一次次的不斷開拓進取。他們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偉大的革命事業,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的敬佩和學習,他們的精神也是激發我們今天為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而奮斗的動力。
國防教育是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抵御外來侵略的威脅,對全民開展有關國防的思想、知識和技能。通過學習銅仁紅色歷史,使學生懂得國防與我們每個人密切相關,與國家安寧強盛密切相關。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下,激起人民群眾尤其是當代學生建設國防、保家衛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當前我國某些領域出現社會秩序失衡的現象,這是因為隨著社會市場體制改革的深化,多樣化的訴求引起現實沖突。而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能夠團結群眾、戰勝敵人是因為有著嚴格的紀律。把革命英雄人物嚴于律己的精神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加強受教育者的法紀觀念[3]。
從銅仁地區紅色文化中學習黨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觀念和情操,增強對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更準確把握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大事業的定力。
通過傳播紅色文化,有助于培養當代青年人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理想,有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
豐富物質文化資源能增強人們對銅仁地區紅色文化的理解,是傳承銅仁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利用豐富的銅仁紅色文化資源在校園開展紅色思想教育,將歷史知識、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傳授給學生,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這有助于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例如:實踐考察革命圣地等。
紅色文化包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事跡、諸多的科學理論和寶貴歷史經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除了傳統的理論講解,還可以通過與受教育者親身參與實踐體驗的方式來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養和身心健康的得到全面發展和提高。例如:朝鮮戰爭中上甘嶺戰役的戰斗英雄——龍世昌、紅六軍長征史上悲壯戰斗之一的困牛山激戰等[3]。
當前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教育方法過于傾向理論灌輸法、講授法,這種傳統的教育方法在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育方法已不能滿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銅仁紅色文化也是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現實教材。銅仁紅色文化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借鑒,形成新的教育觀念,拓寬研究領域,提高工作的實效性。
當代青年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其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直接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前程與命運。在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應用銅仁紅色文化,其目的是使青年學生了解國史、黨史,激發學生愛國、愛黨的情感,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格,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
文化對個人和社會都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紅色文化是一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彰顯了當代的重要價值。只有全社會的廣泛弘揚,規劃實施,才能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工作積極性和支持并推動全社會保護和傳承銅仁地區紅色文化,才能使銅仁地區紅色文化進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
銅仁地區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需要學校和老師的幫助和支持,加強學校和老師認識到當地紅色文化,結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讓受教育者在特色鮮明的教育環境中得到思想的升華。因此,需要轉變學校和老師對于銅仁地區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看法和觀念[4]。
銅仁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存在形式和具體形態多種多樣。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使當代青年學生理解和接受革命先輩的思想境界和行為,需要有針對性的對銅仁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內容進行提煉,再創造出適合當代人的紅色文化產品,開展紅色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信息資源的現代化使思想政治教育面臨一定的現實機遇和挑戰,而面對這樣的教育環境,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也需要推陳出新,利用當代教育手段傳播銅仁地區紅色文化,傳播紅色思想政治教育觀念。
隨著學校教育在學生教育的比重越來越大,并且校園紅色文化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都有著耳濡目染的作用。充分挖掘銅仁地區的紅色物質文化、紅色制度文化、紅色精神文化、紅色行為文化和紅色網絡文化等。利用銅仁地區紅色文化中先進的政治理念、科學的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等建設校園文化。例如:在學校建立紅色實踐教育基地等。
當前單一的理論講授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而實踐教育法就是與其相補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過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銅仁地區紅色文化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提高政治思想,使受教育者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
紅色文化對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貴州紅色文化是接受中國共產黨思想影響和政治主張較早的一塊紅色文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銅仁紅色文化作為貴州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