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紅
(河南省舞鋼市鐵山鄉冢李小學,河南 舞鋼 462500)
對小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小學生抵制各種不良誘惑的能力,促進小學生更加健康的成長。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是學生直接的榜樣,教師的情感、態度對學生有著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蔣仲仁先生認為,“語文科對品德培養負有更大的責任。語文是中小學的主要學科,教學的時數最多,師生接觸最多,教師從語文課對學生思想了解最多。更重要的,語文這個學科的性質規定了應負的品德培養的責任”。可見,道德與法治教育也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盡管我們不能把語文課上成道德與法治課,但是有一點不容置疑: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利用課文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我們要充分挖掘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法制教育。如《生命橋》一課的學習中,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優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節、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團隊精神所吸引。在充分賞析了學生感興趣的這些內容之后,注意引領學生關注造成這場動物悲劇的"罪魁禍首"――狩獵隊,他們的行為是一種什么行為?學生立即意識到這中捕殺斑羚的狩獵活動是一種違法行為。教師趁機為同學們詳細介紹了《野生動物保護法》中禁止獵殺野生動物的相關條例,讓學生對此行為性質的認識更加清楚、深刻。學生通過此課的學習,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得到極大的增強。
拓展延伸也是德育滲透的一個重要環節。例如,在學生學習《卡羅納》一課后,對卡羅納失去母親都很同情,也深深地被文中的關心卡羅納的人所感動。這時我會趁熱打鐵地說:如果卡羅納來到了你的身邊,你會怎么做?聽后,學生們會積極發言,用各種幫助來獻愛心。德育就這樣無聲地滲透于其中了。加強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也是滲透德育的重要舉措。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落實綜合實踐活動,推動學生德育行動關鍵環節。學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研究和積累。讓德育教育與語文教育融為一體,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僅靠課堂是不夠的,還要通過一些適量的作業來滲透。作業有多種形式,可以是閱讀資料,可以是作畫,可以是觀察等。比如,在學完《搭石》一課后,我會給學生布置作業:課后去用心觀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圍的人、事、物,去尋找、去發現他們的美。等到作業交流時,他們會踴躍發言,有的說:我發現了班里同學身上的美,他主動幫同學修好了椅子;有的說:我發現了校園里的美,校園里的紙屑不見了,垃圾不見了,這是同學們共同維護的結果;有的說:我發現了媽媽身上的美,媽媽每天給奶奶喂飯、捶背、擦身子,以后我也要向媽媽學習,孝順老人……就這樣,一個簡單的作業,德育的滲透輕松地完成了。
小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而且教師的言行在學生心中占有極重的分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滲透道德教育就要做學生的榜樣和表率,無論是日常與學生的交流溝通還是課上教學都需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處處以身作則。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融洽和諧的互動學習環境,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對待每一位學生都要一視同仁。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不能急于訓斥,而是采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溝通方式解決問題。這樣,當學生在遇到同樣的問題時也會向老師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在教學當中教師要提高對鼓勵性話語的使用頻率,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關愛,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并在交流的過程中滲透道德教育,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的同時,也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讓學生不僅做到能夠使用簡潔明了的語言來準確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意圖,并做到說話不帶臟字,不罵人和不侮辱誹謗人,甚至是所說出的每一句話都不會傷害到任何一個人。把法治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切實提高學生的法制素質,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遵紀守法的自覺性,通過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法治教育,讓學生根除大腦中的各種貪心邪念,不違法亂紀,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有理由也應當在日常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動腦筋,想好辦法,滲透道德與法治教育,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法治觀念,促進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讓道德與法治教育之花盛開在語文教學之中,我們將培養出更多的國之棟梁,為實現中華民族的騰飛譜寫出絢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