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雪芳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城關中心小學,福建 龍巖 364100)
自主閱讀能力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礎性能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它發揮了關鍵作用,對于中年級小學生而言,正是發揮閱讀自主能力的重要階段,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在閱讀中學習,有效發展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與心智,同時提升他們的語文閱讀認知與心理發展水平。
中年級小學生恰好處于思維發展的重要過渡期,從具象思維到抽象思維,教師必須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提高他們的學習穩定性。具體來講就應該基于自主性思想行為培養幫助他們穩定情感,實現教學優化。以四年級小學生為例,他們的獨立意識已經形成并增強,他們不再滿足單純聽老師的話,滿足于一味的被動接收知識內容,這是因為他們的興趣愛好出現了分化,所以針對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策略也要有所調整,在該階段培養他們更加良好的自覺執行能力與自控能力。另外,基于中年級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特性,教師也應該強調在語文中培養他們良好的自主閱讀能力,讓他們在讀書、看書的基礎之上自覺投入養成良好的閱讀意識與動機,真正將閱讀能力與自主性兩點內容聯系起來,體現新課改背景下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現實優勢。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性,即培養他們的自發學習意愿。對于中年級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潛能無限且好勝心強,特別是在針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更加積極,所以教師要借助學生的這一特點激發他們的自主閱讀動機。換言之,要嘗試打破傳統閱讀教學模式,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教師為課堂主導展開教學,為學生更好閱讀理解知識內容創造有利條件,特別是重視學生的選擇權。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成為閱讀的主體。在本文看來,針對小學中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自主性能力培養是可基于閱讀內容可選擇性、閱讀環境豐富性、閱讀過程獨立性等等方面展開的,其目的就是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構建個性化閱讀理解過程、并豐富他們的閱讀學習方法,將自主性閱讀理念從頭至尾貫穿于閱讀教學活動中。
正如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所言“教學的藝術并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要嘗試激勵學生,激發他們潛在的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學習自主能力。小學生本身應該對未知充滿渴望,教師在鼓勵他們自主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做好這一點,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努力激發他們的學習閱讀動機,將“要我閱讀”轉化為“我要閱讀”,實現學生語文閱讀學習的重大轉變。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觀潮》一課中,教師就首先帶領學生有感情的閱讀了課文,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壯觀魅力,讓他們接受自然之美的熏陶。閱讀之后,教師希望學生能夠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同學進行交流,即在一邊讀書、一邊想象畫面的過程中聯系上下文充分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內涵,品味課文中重點橋段。為此,教師也會播放微視頻為學生展示錢塘江大潮的神奇壯觀景象,通過單元整體導入引導學生探究祖國大好河山,比如說幫助學生了解世界上最長最深的河流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可充分展示中國南方大好風光的鳥的天堂等等。通過這些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他們去網絡上、圖書館中自主探索更多世界奇觀,并回到課堂上與師生共同分享討論,引發教學共鳴。在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被有效培養。而結合中年級小學生一定的自主理解能力,教師也可以在班級設立圖書角,在日常教學中展開更多豐富多彩的閱讀交流活動,幫助他們深化學習理解,完全沉浸于閱讀學習的樂趣當中[1]。
針對中年級小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理解空間構建非常重要,這也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有關學生學習主體構建,語文個體差異學習要求優化的相關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行為,鼓勵他們在閱讀學習中有所感悟并學會思考。
比如說在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的《扁鵲治病》一課教學中,教師就教會了學生一個課文中的成語“望聞問切”,圍繞這一成語激發學生自主性閱讀過程,構建個性化閱讀空間,帶領學生探究神醫扁鵲是如何望聞問切的。在該教學中,教師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個性就將“中醫治療”、“望聞問切”等等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說明我國中醫的偉大之處,最后再回到課文中聯系到扁鵲的治療方法,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中收獲更多個性化知識內容,并鼓勵他們回到家中與朋友、與家人交流有關中醫治病的小技巧、小竅門,真正將閱讀個性化融入到生活中,拓展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空間[2]。
總結:針對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方向有很多,本文中主要針對自主閱讀能力培養展開論述,希望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個性化學習發展空間,體現語文閱讀教學對中年級小學生語文情感思維的培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