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佳漪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滾燈,是一種古老的具有雜技性質的民間舞蹈,它起源于北宋,流傳于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已有近千年歷史。過去在江蘇省太倉地區十分興盛,尤其以直塘鎮青秧村的“錢家滾燈班”最有名氣。滾燈一般在傳統節日、廟會和慶典活動中表演,每年的正、二月是滾燈的高潮。太倉歷史上曾遭受倭寇的侵擾,在抗倭斗爭中形成的民團崇尚勇武,常開展滾燈等娛樂活動強身健體,也對滾燈在太倉的盛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到了近代,滾燈不僅用于表演,還有了“賽燈”的競技性質。滾燈表演要求有相當高的技巧,體力消耗大,驚險、機巧,兼有雜技和舞蹈的因素,是力量和技巧的統一,剛健和柔韌的統一,具有一定的競技性、娛樂性和藝術性。
“吳越本屬一家,而風土大略相同。”①在江浙滬一帶,燈很是常見,從這一帶的地方志文獻中可見,一般在正月元宵夜,各地都有燈會的民俗,有龍燈、走馬燈、滾燈等?!肚寮武洝窞轭櫟撍晕簳x時吳郡人陸機《吳趨行》中詩句“土風清且嘉”中的“清”、“嘉”二字來命名,記錄了蘇州及附近地區的節令與風俗。書中“燈市”篇中記錄到“臘后春前……至十八日始歇,謂之燈市”②,并例舉了古文中所記錄燈市的多個案例。周密《乾淳歲時記》:“元夕張燈,以蘇燈為最。”③王鏊《姑蘇志》:“吳燈往時最多?!雹堋秴强q華紀麗》中記載:“袁景瀾《夜觀燈會說》,鄉村新歲,里闬盛設燈會,通宵達旦,糅雜於村巷?!雹?/p>
滾燈是一種流行于江浙滬一帶的漢族民間舞蹈形式,關于其起源無從考證,最早出現滾燈的文字記載是在宋代文人的詩詞中,距今有800多年歷史。南宋詩人范成大的風俗詩《上元紀吳下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有相關滾燈的記載:“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映光魚隱見,轉影騎縱橫。輕薄行歌過,顛狂社舞成?!雹薹洞蟪桑?126-1193)是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在這首風俗詩中描述了吳地歲時民俗的情況,其中“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兩句記錄到當時滾燈表演的情況,小球燈時擲空中,大球滾燈?!肚寮武洝分杏浭觯骸胺洞蟪捎性娮ⅲ簲S空小球燈,滾地大球燈。”⑦范大成的描述是江浙滬地區關于滾燈最早的文字記載,《上元紀吳下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這篇風俗詩恰巧也正是描述的吳地之事。
清代彭孫貽在《茗齋集》中有詩《滾燈》:“耀靈西頹望舒吐,地涌圓機燭陰舞。滾塵步步生夜光,照乘轔轔軋瓊宇?!雹啻嗽姲褲L燈表演的場景描寫得更為詳細,夕陽西下,月亮升起,地上滾燈里面的火光在黑暗中舞動。滾燈不斷滾動激起的塵埃在黑夜里也散發光芒,照著馬車轔轔路過瑰麗的宮殿。開始后的表演好像要驚動雷神一樣,帶有火苗的滾燈在天空中回旋燃燒。更令人驚訝的是人們在靈秀的土地上用腳踢滾燈為表演,火紅的滾燈似乎又被踢到了日出之處。天上連成橋一般的星星閃爍不停,天下銀色的韁繩。踏燈的壯士身手了得,可以騰挪縱橫。傳說中的神獸離朱都為此眼花繚亂的,捷若宜丸鬼載抖斗。在詩前有小序“兒童縛竹為輪,輾轉相環,懸燈環中,旋轉翻覆而燈不傾滅。壯士運之衢中騰擲不休,曰滾燈。”⑨
《太倉縣志》中還記錄到:“婁東之春民間文藝匯演1983年,在各鄉鎮春節文娛活動的基礎上,于元宵節,全縣18個集鎮同時舉行‘婁東之春’民間文藝匯演,規模宏大,盛況空前。參加演出的有龍燈35條,獅子8只,臺閣21個,彩車22輛,高蹺7隊,蚌舞14組,蕩湖船16只,滾燈8只,江南絲竹民樂隊3個,矛子舞2隊,旱龍船1只,還有腰鼓、蓮湘、秧歌、排花擔、大頭娃娃、武術、焰火、走馬燈等,共30多種,3000多人,觀眾達一、二十萬人次,上海和江蘇電視臺、《新華日報》、《解放日報》均作了報道。1984年,又舉行了第二屆‘婁東之春’文藝匯演,節目總數達288個?!雹膺@里又記錄到了,在20世紀80年代,太倉滾燈與其他民間活動一道在元宵節上也參加了表演,并且觀眾人數眾多。
關于太倉滾燈的緣起,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件等等都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歷史上并未有十分確切的資料記載。我們從上文已知,關于滾燈的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在南宋詩人范成大的風俗詩《上元紀吳下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兩句,那么滾燈是如何起源的呢?雖然這在歷史文獻中基本上查不到,但是在藝人中有著對于滾燈緣起的傳說。
在任何文化形式的探究中,“起源”都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起源的時間、起源的地點、起源的事件、參與的人物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會隨之而來,談到起源,似乎不同程度地帶有了進化論和傳播論的意味。滾燈的起源地和確切時間的確很難查證,因為沒有確鑿的考古證據和文獻記錄。滾燈這一流傳在江南吳越地區的傳統舞蹈形式,其主要盛行于太倉、奉賢、余杭和海鹽四地。對于滾燈的由來和起源,四地各其說法,雖然既有相似之處,也有相異之處,但都未提及有傳播的路線與聯系,但是如此相近的形式,如此相鄰的地區,又很難讓人相信沒有任何的歷史的聯系。所以,與其說苦苦糾結于何地是它的正宗的“起源地”,不如更多地探究它在“傳承地”或“播布區”的文化價值與意義。
奉賢滾燈被認為是起源于儺,有為了抵御水災而戴二郎神面具舞滾燈之說(二郎神為掌管水利之神)。海鹽滾燈之起源則有四:一是戴二郎神面具舞滾燈之說;二是滾燈原為修筑海塘的工具,勞動之余拿來玩耍;三是抵御倭寇的尚武習俗使高技巧的滾燈又稱之為“英雄燈”,用來習武強身。余杭滾燈的起源一個是為抵抗倭寇用以強身健體,另一個是戴二郎神面具舞滾燈之說??v觀奉賢、余杭、海鹽三地滾燈起源,都有起源于儺,戴二郎神面具舞滾燈之說,而在太倉地區,并未有滾燈與儺相關的記載和口述,太倉滾燈有其另外的起源之說。
索緒爾認為,“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會在它的語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構成民族的也正是語言?!?一個地方的方言和俗語承載了濃厚的社會文化信息,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這個地方的民俗文化生活。太倉正好有句老話叫做“一跤跌得像滾燈”,是說小孩子摔跤摔得像滾燈一樣,這句話與太倉滾燈是有一定聯系的。為什么“滾燈”跟“跌跟頭”有關呢?現在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倉滾燈傳承人袁光華在20世紀80年代做民間舞蹈采集時,記錄到滾燈老藝人錢傳生(現已辭世)所談起的滾燈來源:滾燈最早起源于北宋《水滸傳》里矮腳虎王英。當時每次打了勝仗以后,或者在豐收年搞慶典的時候,民間喜歡舞龍舞獅,但是因為當初的街道不是很寬闊,比較窄小,所以每當舞龍舞獅的時候,觀眾很多,都是人山人海的,看的人很擁擠,這也導致了龍獅在游街過程中無法前行。這時,矮腳虎王英想出了一個辦法,把竹片扎成一個大圓球,也就是最早的滾燈,圓球在地上盤滾,人們看到滾燈要滾過來了,就自然讓開了,如果沒有讓開的人,球滾到身上就朝天一跤,就說摔得像滾燈,這里認為太倉滾燈最早是用來開道的,由開道而緣起的。
眾所周知,在以前民間廟會、社火等慶?;顒訒r,各種民俗活動紛紛登場,人們喜聞樂見,圍觀者眾多,非常熱鬧。因此用滾燈來開道,先行于龍獅等隊伍,可信度極大,但是這一“開道起源說”是否與矮腳虎王英有關就有待商榷了。矮腳虎王英是來自于元末明初時期的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這樣一個虛擬的人物是如何與滾燈關聯起來的呢?
與此同時,筆者在《蘇州民間舞蹈志》中發現,太倉還有一種民間舞蹈形式《高蹺》,與太倉滾燈一樣,太倉《高蹺》的收集者和撰文者中也有袁光華,但資料的提供者與滾燈是截然不同的。太倉高蹺中的很多人物從戲曲中而來,值得注意的是在太倉高蹺配圖的注釋中寫著“矮腳虎大戲一丈青”。
歷史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既可以指“過去”的那些對象,指歷史上存在的事實和事件,又可以指人們建構出來的“歷史”,指人們建構和解讀后的歷史記載,過去存在的事件和事實是客觀的,但是歷史記載與解讀卻是主觀的,無論是歷史文獻記載還是口述傳說,本質上都是一種歷史記憶。一般對于民間民俗活動而言,尤其是舞蹈活動,自上而下的官方歷史記錄要么避而不談,要么一筆帶過,這時民間的口述和傳說就成了我們關注的重要點。雖然缺少正史的記錄,但是通過口耳相傳,通過傳說故事,民間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建構出了這些歷史。滾燈是實實在在流傳至今的傳統舞蹈形式,而其創作者矮腳虎王英是小說中的人物,實實虛虛,虛虛實實,在民間,不同的事件或者是來自不同事件的元素被他們混合在了一起,并且通過不斷重復的口耳相傳的敘說與傾聽的互動中,他們的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相互交融,虛和實之間的界限或許就沒有那么重要了,也沒有人會去探究這到底是不是源自于矮腳虎王英,虛構與事實之間的邊界在不斷的重復中消解了,這就成為了“事實”。
此外,《太倉縣志》中還有記載,“滾燈舞,據傳此舞由薛剛大鬧燈會腳踩花燈變異而來?!?薛剛鬧花燈是《薛剛反唐全傳》中的故事,但是由于時間比較長,已經無法得知縣志中記錄者是從哪里得來的這個信息,也無法得知這個起源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現在的滾燈形式的。所以,在太倉一直都以“開道起源說”來解釋滾燈的起源。
滾燈到底起源于何地,到底是從一地起源后傳播至四周的,還是各自有獨立的起源,滾燈起源的時間到底是什么時候,到底是誰先創造的滾燈,這些都無法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滾燈是江浙滬地區都共同存在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形式,是江南地區民間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并且從宋代的文獻資料記錄中可以看出滾燈在當時已經盛行。
注 釋:
① [清]顧祿撰.王湜華,王文修注釋.清嘉錄[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8.
② [清]顧祿撰.王湜華,王文修注釋.清嘉錄[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45.
③ [清]顧祿撰.王湜華,王文修注釋.清嘉錄[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45.
④ [清]顧祿撰.王湜華,王文修注釋.清嘉錄[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45.
⑤ [清]袁景瀾撰.甘蘭經,吳琴點校.吳郡歲華紀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40.
⑥ 趙杏根.歷代風俗詩選[M].湖南:岳麓書社,1990:66.
⑦ [清]顧祿撰.王湜華,王文修注釋.清嘉錄[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46.
⑧ 王余,李北星.燈景燈品燈情——歷代詩詞曲中的燈彩世界[M].四川:西南交大出版社,2013:141-142.
⑨ 王余,李北星.燈景燈品燈情——歷代詩詞曲中的燈彩世界[M].四川:西南交大出版社,2013:141-142.
⑩ 太倉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太倉縣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753.
? 高名凱.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43.
? 太倉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太倉縣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75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