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海鈺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在曲藝生態環境發生突變的情況下,原有的曲藝生存空間越來越來狹小,個別曲種已經走到了舉步維艱的境地。如今,國家大力提倡弘揚傳統文化,充分挖掘傳統文化蘊含的深層含義,發現其實際價值,以便更好地為現代社會服務。所以,我們不能看著傳統曲藝垂死掙扎在網絡時代而不聞不問,而要挺身而出,采用行之有效的傳播方案,幫助曲藝走出困境,迎接新的時代,適應新的生態環境,才能重新換發出藝術青春活力。
人們坐在家里,只要有一臺電腦,就可以自由選擇曲藝的種類,喜歡哪個,就看哪個,包括各種各樣的曲種、曲目、曲藝演員等。據相關資料統計,大約有80%曲藝愛好者不但是網絡曲藝的忠實粉絲,而且是網絡曲藝的熱情傳播者,甚至有的還自行創作曲藝、自演自唱曲目,既可以是文字腳本樣式,也可以是演唱錄音和演出錄像,都能一股腦兒地搬上網絡傳播開來。例如:2004年6月12日(第3版)中,拙文認為,現代歌曲《烏蘇里船歌》直接吸取赫哲族傳統民歌《想情郎》和《狩獵的哥哥回來了》的基本調進行創作,是屬于“編曲”方式,而非原創意義的重新“作曲”。
當前,網絡信息傳播不受國家、地區、民族類別等的限制,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各自的特點,這些文化齊聚于網絡世界,自然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滿足不同受眾的文化需要。例如:中國曲藝愛好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網絡上搜索“民族”、“地區”、“時代”等關鍵詞,了解并欣賞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曲藝特色。不僅如此,曲藝愛好者還可以從頭至尾觀察曲藝,仔細觀察不同曲藝藝術的每一個表演細節,打破了傳統曲目只有幾分鐘表演的局限性。比如:1945年7月12日刊登的民間曲藝防旱備荒小劇《聚寶盆》,劇中村主任王建成的妻子是婦救小隊長,并且與區干部馮同志平等交談,在丈夫王建成與區干部馮同志交談過程中插話,以及最后主動開口留老人吃飯,都可以看出女性地位與話語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現代人利用網絡技術,對信息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裝飾,比如:為純文字的信息配上圖片,讓受眾感受到圖文并茂的美麗畫面,甚至可以獲得聲色俱佳、情景交融的曲藝信息,達到了良好的欣賞效果。據了解,90%的中國觀眾都喜歡曲藝節目,包括1945年6月19日發表的《鬧對了》秧歌劇;1945年1月21日第四版中,刊發快板秧歌劇《選英雄》;1949年1月20日刊登的民間曲藝廣場秧歌劇《夫妻訂計劃》,都能看到該曲藝的錄音或錄像,滿足各種節目的需求;同時,網絡曲藝節目名下存在許多個鏈接,觀眾可以點擊這些鏈接,了解到更多關于該曲藝的內容,包括文學腳本、節目歷史、人物生平、節目評價等,整個欣賞空間拓展到了曲藝的深層次的內涵,有助于增長人們的見識,達到對曲藝的深度理解。
互聯網技術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象征著時代的進步,這種背景下的人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強烈。在人們的精神世界里,音樂藝術始終占據著不可撼動的重要位置,其中涉及我國的傳統曲藝藝術,歷經數個朝代,依然保持著青春的活力,特別是在網絡環境下的曲藝傳播更是呈現出現了嶄新的多元化格局。
曲藝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古代優秀文化,起初源自于鄉村,之后波及各大中小型城市,逐漸傳播到四面八方,人人皆知。時至今日,農村曲藝與城市曲藝依然是曲藝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成為網絡時代下的一道燦爛風景線。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二者的曲藝都含有民間故事、傳說、笑話、說唱等內容,充實了人們的業余生活,陶冶了人們的情操。例如:在一些比較邊遠的山村地區,曲藝活動從來不會中斷,曲藝演員隨處出現,這一切得益于曲藝就是一部洋溢著泥土芳香的藝術,深得農民喜愛。
盡管時代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把注意力都轉向了互聯網,通過網絡觀看視頻,但是曲藝以其獨特的表演風格依然活躍于各大劇場和集市之中。對于曲藝藝術而言,最為核心的內容在于展現演員的表演風姿,但是網絡視頻演員給人一種疏遠的感覺,且無血無肉,猶如普通電視劇一般。在劇場曲藝、集市曲藝中,觀眾可以欣賞到活生生的真人,親眼看到曲藝演員的演技與優美姿態,具有極強的現場感、立體感、逼真感、參與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感染觀眾,引發情感共鳴,并在現場喝彩聲下觀眾與演員進行實時互動,有助于大大提升曲藝演員的表演效果。
在網絡環境下,影視藝術飛速發展,曲藝藝術也在不斷發生改變,二者在內容和演員的表演方面都更加與時俱進。大體上講,商業價值更明顯的影視藝術隨著作品快速地增長,曲藝藝術也在向影視取經,形成合作共贏的局面。拋開呈現形式,影視和曲藝都有著各自的魅力和文化,兩者的有機結合,已經碰撞出了絢爛的火花。例如: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雖然只是一部電影,但是其文化素養價值觀呈現,以及故事年代、人物的取材等,都與曲藝息息相關,這也是二者融合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工作的繁忙,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需要直觀明了的信息,曲藝的視覺性傳播占有極大優勢,新媒體下的曲藝傳播必然會強化其視覺性。然而,曲藝本身是一種聽覺藝術,良好的“聽覺效果”是關鍵,哪怕觀眾閉著眼睛聽,也能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構想曲藝作品傳達的思想意境,但是只觀看圖片,在無聲音的情況下,觀眾很難提取到相關的表演信息。可見,聽覺和視覺之間的主次關系,成了曲藝與“新媒體”結合的沖突之一,也是二者“聯姻”的難題所在。
從某種程度上講,寫意與寫實之間的“沖突”已經成了當前曲藝面臨的重要問題,它在實質上是西方寫實美學與中國寫意美學之間的“沖突”。一方面,以往的曲藝表演者全憑一張嘴來切換場景,以及轉移敘述視角,所講出的“小戲大戲”情景都由演員引領觀眾進行想象,從而完成整部曲藝的演出過程,從而形成了極具魅力的曲藝表演活動。另一方面,在網絡環境下,“新媒體”注意的是逼真,即使做不到影像化,也應當是具象化,直接同化了人們心中姿態萬千的人物形象,可謂是削弱了曲藝的生命力,這是寫意與寫實之間產生“沖突”的集中體現。
眾所周知,以“新媒體”為主導曲藝傳播強調“短平快”的內容,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傳播,形成了比較“片段式”的曲藝。盡管曲藝的創作周期較短,但是它仍然遵循完整性的藝術規律,比如:相聲需要有“墊話”穩場,甚至一段彈詞在開篇就能唱幾分鐘。在網絡環境下,曲藝要是一味地跟風、趕時尚,只為滿足“新媒體”的片段化要求,勢必會損傷自身的韻味和程式,同時曲藝作品的思想內涵也消失得無影無蹤。當然,這種沖突并不是“悖論”,而是曲藝在“新媒體”語境下必須克服的問題,要求二者相互融合,彌補不足,實現曲藝的可持續發展。
爭取政府扶持,拓展曲藝新空間,比如:杭州市文化館承接項目后,在政府網上向社會招標,中標團隊中有兩支曲藝團隊,一是杭州滑稽藝術劇院,二是民間團隊“杭州哈哈滑稽劇團”,都有助于挖掘優秀的曲藝人才。最后,國家要做好曲藝文化的宣傳工作,提升家長對曲藝文化的認識,使其在鼓勵孩子們學習文化課的同時,也對曲藝愛好的學生進行大力支持,即培養曲藝人才要從小學生抓起,逐步擴大曲藝人才培養的規模。
在創新曲藝時,藝術家一定要尊重歷史的本真,不可丟棄曲藝曲種的優秀傳統,繼承具有價值的傳統曲藝元素,并在此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將傳統曲藝與現代元素進行相融合時,應當從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出發,適當地對曲藝作品進行創造。例如:在唱腔結構方面,可以添加現代作曲技法,突出“變化反復”的特點,有助于增強觀眾對曲藝音樂的印象;在素材劇本方面,應當注重唱詞、念白的趣味性,滿足現代人的審美心理,這樣才能使傳統曲藝煥發青春。
從某種程度上講,曲藝屬于“說”、“唱”藝術的總稱,對于其他相關的藝術形態也起著不可低估的促進作用。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文藝事業取得了迅速發展,且呈現出多元藝術形態,吸引了最廣泛的藝術愛好者,甚至包括國外受眾,其發展前景一片光明。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拓展傳統曲藝的傳播范圍,增強傳播效果,應當將曲藝元素引入現代文藝創作中,不僅可以弘揚傳統曲藝,還能激發藝術家的創造活力,促進現代曲藝創作者的思想觀念更新。現代文藝家還要積極借鑒國內外文化創新的成果,堅持曲藝藝術本體,深入探索更有利于曲藝生存的空間,不斷為傳統曲藝開辟出更加廣闊的施展舞臺。
對于曲藝表演而言,技藝較高的藝術和純正道的曲藝表演形式都在某一個偏僻的、不為人知的角落,有待被人挖掘。當然,在“新媒體”語境下,如果盡量地發現這些經典的曲藝知識,并對其進行系統性的數字化保存,確實是一種比較好的保存方法。據統計,中國記錄在案的曲種達三百余種,不同的曲種都有自己的獨特點,其分支派別各不相同,代表人物也不一樣,其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只有通過數字化資料的保存,才能保護“活態”的曲藝表演,以及地方曲藝生態、曲種器樂、代表曲本等,最終對曲種進行完整性的描摹,再現傳統曲藝的精髓。
為了確保我國傳統曲藝的本土化,使其精髓不被流失,應當建立一個“虛擬博物館”,搭建一個有助于全民共享的資料性平臺,從而讓群眾清晰地看到曲藝的真實發展歷史。具體地講,在這樣的虛擬博物館里,可以劃分幾個類別進行展示:一是根據地域進行劃分,比如:天津地區曲藝,方便觀眾檢索該地區的相關曲藝節目;二是根據曲藝的構成形態進行劃分,比如:評書類曲藝、鼓曲類曲種藝、諧趣類曲藝等;三是根據曲藝的出現時間順序進行劃分,比如:明代曲藝、新中國曲藝等;四是根據“多條件”的形式進行劃分,比如:清代北京相聲、民國上海彈詞等,讓各類人群進行檢索,得到不同的曲藝類別和內容。
“新媒體”為社會文化帶來了一個大改觀,各種網絡社交平臺上的互動形式豐富多樣,但很少有曲藝與觀眾的互動,以至于許多曲藝精髓鮮為人知。毫無疑問,大力發展曲藝藝術,提升人們對曲藝的深入了解,很有必要搭建一個網絡互動平臺,讓全國各地的曲藝互通有無,使其“同時同地”地呈現于網絡平臺之上。進一步思考,假如“網絡互動平臺”可以匯集各地區曲藝的發展現狀、曲藝活動、演出動態等,一定能夠增強曲藝在全國范圍乃至世界上的影響力。
總之,曲藝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任何時代都不能將其拋棄,繼承和發揚傳統曲藝是我國人民長期堅持的一項重要任務。曲藝優美動聽,演藝風格獨特,不僅是年老一代最喜歡的音樂藝術之一,還是網絡環境下年輕一代追逐的優秀時尚元素,這一切使得曲藝在網絡環境中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