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申錦美/ 朱泊靜遠 (首都師范大學)
(上接本刊2020年第4期)
河內給予我們的感受是從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節奏中傳達出一種閑適、緩慢的信號,這里的人們熱愛生活、對待生活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所以當我們走在老城區的街道上時,基本隨處可見坐在街邊喝咖啡享受生活的人。除此之外,河內人的周末生活更是豐富多彩的。比如:在環劍湖邊,隨處可見穿著越南傳統服飾拍婚紗照的情侶。在步行街廣場上到處可見跳街舞的年輕人、跳著交誼舞的老人、大學生拉拉隊社團的表演、以及街頭藝人在表演樂器——鼻笛等等。在河內我們觀察著人們與周邊環境的動態、感受著人們的熱情,生活中充滿了多樣的音樂,在音樂中流露出多元的文化元素。
在河內老城區的街頭,還有一種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表演——Tuong。這是越南的一種傳統戲劇表演形式。越南傳統戲劇主要分為兩種:Tuong和Cheo,Cheo屬于民間藝術,Tuong屬于宮廷藝術。Tuong一般有兩個意思:古典戲劇和一般的戲劇。在整個老城區基本走過三四個路口,就能發現Tuong這樣的一個表演團體,有些是較為簡單的歌唱形式,有些規模則相對比較大,加入了舞蹈和完整的器樂伴奏。
根據了解,在Tuong的表演中主要有以下幾種:①Trong cái,通過敲擊最大體型的鼓宣告演出開始;②Trong chien,是體型第二大的鼓(直徑約40厘米),常用于表現戰爭場景;③Trong khau,更小體型的鼓,主要用來保持節奏;④Thanh la,一種銅制的圓盤形樂器(直徑約35厘米),用來保持節奏;⑤Cong,銅鑼,用一根棒子敲打;⑥Mo,竹制或鏤空木制的鈴鐺;⑦Sáo,長短不一的笛子;⑧Nhi,兩弦胡琴;⑨Dàn tranh:十六弦箏;⑩Clarinet,吹管類樂器,也是Tuong表演中最重要的樂器之一。
在河內還有一家Tuong藝術博物館,成立于2000年12月,詳細介紹了Tuong的起源與發展。展廳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詳細描述了Tuong藝術的起源與祖先們使用的物品。第二部分展示的是Tuong戲劇表演中使用的物品。有祭壇、腳本、面具、胡須、服裝、武器、樂器及微型舞臺和人物模型等等。同時還展出了一些Tuong著名演員的照片及個人物品。第三部分則展示了建國三十年Nguyen Hien Dinh Tuong劇院的一些發展情況。該博物館的具體地址為:155 Phan Chau Trinh Street in Dà Nang(Nguyen Hien Dinh Tuong劇院一層)。
在越南還有一種音樂形式叫做歌籌(Ca trù),也是一種在越南非常受歡迎,眾人所熟知的傳統藝術。在河內,每逢周五、六、日三天,行帆街關帝廟內都會響起陶娘們(歌者)悠揚的歌聲,吸引著游客的到來。
歌籌(Ca trù)這個詞出現于后黎朝(1428-1788,The Later Lê dynasty)時期,它最早是皇家宮廷的一種娛樂活動,與其他高度發達的傳統藝術一樣,具有多種形式。最廣為人知、且表演最廣泛的歌籌形式是只有三位藝術家:一名歌者(多為女性)、一名丹三弦演奏者和一名“觀員”(鼓伴奏者)。
女歌手在演唱過程中用一個30cm左右長的木棒去拍打一個竹制板子。丹三弦(Dàn Dáy)顧名思義是一個有三根弦的彈撥樂器,帶有梯形音箱,通常丹三弦演奏家一般為男性,他們幾乎只為歌籌進行伴奏。在每首歌之后,另一名演奏家會在鼓(Trong Chau)上繼續演奏旋律,也會用鼓棒輕敲擊,以點綴歌手的每句唱詞。
歌籌,也叫做陶娘曲,在越南是一種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一共有56種音樂形式和曲調,在表演過程中女歌手要在歌唱的同時演奏拍子,丹三弦演奏者要將復雜的彈撥和指尖技巧結合起來,鼓演奏者則要根據演唱者的旋律即興創作一段相適應的節奏。
歌籌是越南最古老的專業藝術表演,最早的演出場地是在室內,后來遷移到社區。起初越南人表演歌籌是為了紀念重要的訪客與長者,后來擴展到了作家和詩人。歌籌在它的全盛時期,擁有自己的歌劇院,同樣也是河內音樂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的歌籌藝術主要出現在越南北部的一些省份的農村。同一地區的表演者組成了行會。行會成員選出一位有音樂天賦的領袖,封建政府之后確認了這一任命。行會有自己穩定的社會組織,以及為職業和社會關系制定的規則。20世紀初,城市地區對歌籌藝術的需求不斷增長,許多歌籌藝術家都從農村搬到了城市,仍然遵守著行會的規則。
越南永福省(Vīnh Phúc)Duc Lap公社的房屋中有一塊石碑,對歌籌的歷史提供了依據。石碑正文中提到,18世紀早期的皇室外交招待中就表演了歌籌。
2006年10月,越南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交了《越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1日,歌籌被正式列為亟待保護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歌籌表演藝術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而歷經滄桑,但也用其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在越南歷史文化長河中證明了自己的生命力和藝術價值。在政府的扶持下,以及社會各界對歌籌藝術的高度關注下,這種傳統藝術越來越受到越南人民的喜愛,越來越受到這個世界的關注,不斷地發揮其藝術價值。
通過此次短暫的越南河內的田野調查,我們感悟頗深。這不僅是對音樂方面的深入了解,更是對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雖然在采風前期收集資料的階段,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真正沉浸在當地人的生活當中時,我們的所見、所感都是完全不同于書本之上的體會。正所謂音樂中的“局內人”與“局外人”,無論身處內外,都是值得去不斷嘗試的視角,田野采風對于我們研究世界音樂是必不可少的。
夜晚我們回到河內的老街區時,更多看到的是大家對不同外來文化的包容,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不忘傳承自己的傳統文化。這也讓我們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如何學習反哺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和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對待外來文化我們能否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費孝通先生曾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面對新的一種音樂文化,我們應該正視它、理解它、認同它。站在另一個審美角度看待音樂與文化的關系,音樂和文化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所有音樂的產生與發展都是依托當地文化生活發展出來的,都是當地文化的結晶。我們在認識學習一種音樂文化的時候,不可片面的只取一方。所以作為當代的青年我們更應該拓寬視閾、擁有寬廣胸懷。儲備自身的文化認知,建立平等價值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