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朕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孔子雖然有貴族的血統,但沒有世襲的貴族身份,沒有尊貴的社會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他的童年生活在一個貴族禮樂文化較為濃厚的氛圍當中,有機會接受禮樂文化的熏陶,成年后的孔子躋身于貴族的行列,力求恢復禮樂體制和貴族生活秩序,在復雜的諸侯國形勢面前,能做到隨機應變、以禮服人。
孔子力求維護貴族的審美趣味,堅持禮樂教化,將禮樂教化欲達到倫理教化目的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
從孔子對藝術和生活從審美的角度鑒賞,孔子重視詩的學習是因為詩是貴族外交能力的表現,西周時期貴族身份和地位具有先驗的必然性,詩的修養及外交過程中賦詩應變能力是貴族身份重要標識,在外交場合中賦詩得當可以贏得諸侯的尊重,因此孔子非常重視培養弟子詩學修養??鬃酉M姌穼⒚總€人培養成懂得禮樂詩書的貴族,成為懂得貴族行為規范的人。
從社會角度分析禮壞樂崩,會帶來連鎖反應引起社會、政治、文化的結構大幅度混亂??鬃釉诿鎸ΧY壞樂崩的現實進行思考,通過深刻理解到禮壞樂崩是人們對于意義與價值問題上的迷失。
孔子因為深切感受到周代以來的禮樂制度和禮樂教化被破壞,所以希望通過努力恢復和發揚周代禮樂制度中優良內容來挽救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但孔子始創了一種教育精神-“有教無類”,開始私人講堂的潮流,讓平民百姓接受“六藝”教育,打破了西周貴族階層“官學合一”方式。注入春秋時代人文主義的新精神,并成為儒家教化的重要內容
人們其實更需要明確根本層面上的自我德行培養與熏陶,只有真正從個體自我理解了那些諸藝,人們才能會不被社會的變遷當中陷入價值與意義的迷失,這樣在根本上就可以顯示出政治、社會、文化的生機??鬃訌娬{禮樂制度根源于人心之仁德,只有通于仁,禮樂的損益才能得到改善,仁與禮樂諸藝需要相輔相融。
馬丁·路德的宗教音樂改革可以稱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叛逆,為了凈化教會做出清除教會的腐敗附加物,回歸到真正樸素的傳統,保留大眾化的天主教外在形式:宗教儀式和音樂。但音樂其實本身就有極為豐富的色彩,會讓參與禮拜的信徒產生神秘的敬畏感,同時也保留了天主教信仰基礎,例如彌撒當中戲劇、音樂等。因此馬丁堅決貫徹信仰教育,在傳統彌撒儀式中突出體現教育性,就這樣傳統彌撒儀式中的音樂結構全部保留下來了。
馬丁·路德十分了解能推動國家發展的是教育,所以十分重視教育。路德提倡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起來,認為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認為推動教育事業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因此路德十分推崇音樂教育,認為良好教育應該有音樂的一部分。
路德強調:“如果我作為父親的話,我除了會讓孩子學習歷史與語言等基礎知識,還會讓他們學習音樂。”路德在牧師和教師的職業素養方面態度強硬:對音樂有很強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他認為成為一名好的教師要擅于音樂,并且具有良好音樂素養的人才能有資格傳教福音。
馬丁·路德對《圣經》與音樂關系的探索,開拓了新穎的贊美詩表達—“眾贊歌”。通過以《圣經》和路德派教義的基礎為歌詞、采用德國語言演唱、無伴奏或者管風琴伴奏的教會歌曲。
綜觀馬丁·路德的音樂價值觀及其實踐的主要內容,對《詩篇》的字句解釋以及對音樂價值觀的客觀反映提供了很大的表演空間,創作“眾贊歌”的主要思想根源就是改寫詩篇。
音樂很受宗教影響。能夠影響原始人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是宗教,最直接的表現是人們通過宗教行為而獲得精神寄托,口唱是最早的宗教活動所用的音樂形式,因此宗教和音樂緊密聯系。古人說:情感在內心觸動就會通過語言表達、吁嗟、長聲歌詠手舞足蹈來表達。由此可見音樂和宗教是密切相關的。
西方的古典音樂是從教堂里唱詩班發展的格里高里圣詠,音樂的和聲、復調,以及演唱演奏形式與結構也是從基督教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可以說沒有基督教音樂就沒有西方古典音樂。像被稱為西方古典音樂之父的巴赫曾是一名教堂的管風琴手,可以得知西方的著名音樂家幾乎都寫過宗教音樂,且作品一直是為宗教儀式、宗教生活服務的,最負盛名的就是莫扎特的《安魂曲》。19—20世紀西方古典音樂之所以繁榮昌盛并影響至今,與宗教音樂作品密不可分。
中西方的宗教和文化是兩個不同的體系,根據儒教音樂與基督教音樂的特點,它們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宗教不同,信仰不同,由此宗教在音樂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西方音樂是多聲部音樂包括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東方音樂主要是單聲部音樂,具有線性思維的特點。
基督教音樂在教堂里所起的作用不僅是宣教,更多的是人們對上帝的歌頌與渲染氣氛,所以在教堂音樂中一般采用和聲或多聲部,就是要用來突出恢弘的氣勢,以襯托出偉大的上帝無所不在。宗教音樂首先是為神的,像儒家音樂,它的作用是教化眾生,宗教徒對宗教音樂有特殊的情感,在聆聽音樂中人們可以親近上帝,與神交流。當然,宗教音樂除了宗教作用之外,也能給人以藝術享受,在中國它是民眾的重要娛樂方式。
中西方音樂在音樂審美的價值上也是富有差異性的,西方受希臘、希伯來文化影響,中國受儒家文化影響,文化價值影響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審美傾向。
希臘擁有神話、音樂、雕塑、建筑、哲學等成就,是一個光彩奪目的藝術時代。其中畢達哥拉斯的音程和音樂數有和諧的關系,而希伯來文化帶給歐洲人是上帝的崇高,以及上帝的創造性。在基督教文化中,音樂的數和崇高得到融合,也是嚴肅音樂的源泉。直到中世紀依然還有音樂與數學的研究,在當時藝術音樂與算術、幾何、和天文都是大學中的四個高級學科,尤其音樂是社會學科最有顯赫地位,通過音樂數列化、幾何化產生了復調、記譜以及曲式的發展,成為了西方傳統音樂創作的價值核心。
而中國古代儒家認為萬物生命都生成于天地自然,更重視道德倫理,安身立命。對于不同階段的人生經歷和產生的結果是落實學習,立命于仁、義等等。儒家極為強調和諧,并不是希臘的數和諧,指的是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和諧,而音樂藝術有著獨特傳統審美的價值核心,深潛于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等。
現在需要在中西方音樂以及世界音樂領域中建立平等的價值觀,中西方音樂應互相吸收、互相提高、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