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惠敏 (湖州師范學院)
當下,該如何去更好地繼承發展和推動傳統民族文化、民族樂器等,創新改革是根本。本文以對“新民樂”在復興傳統文化中起到的作用做研究,對在傳統民樂基礎上進行創新改良的“新民樂”為主要研究對象。設想“新民樂”如何才能更好地立足中國。對此,作者運用實地調查采訪、查閱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開展。
2017年國務院頒布了一項重大國策,即全面復興傳統文化。隨著時代不斷地更新和高速發展,人們的社會生活日漸豐富,很難再有人停下腳步,靜下心去茶館或者是戲臺去聽一聽老藝人們唱的戲文、說唱或是傳統的樂器演奏。很多人用崇洋媚外的心理去看待西洋樂與民樂的區別,這些人認為高雅是屬于西洋樂的,所以有很多人愿意去大劇院里聽一場交響樂,而非走進民間去聽聽中國人民最地道的傳統音樂。正因如此,我們的傳統音樂文化也在慢慢流失,許多唱法流派、歷史久遠的民族器樂慢慢地變成了非遺,了解它們的人越來越少,甚至已經失傳,有些我們只能在博物館看見了。
面對此類問題,許多民樂傳承者、民樂教育工作者對樂器形制、樂曲配器、演奏技法等開始做出了相應的整改,并且在嘗試做出創新的改變。隨即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我們稱它為“新民樂”。何為新民樂?本文給其下定義,即把傳統民族樂器做了現代化的藝術處理,更好地符合現代音樂流行趨勢,適當地改變了它們的傳播形式,從審美角度上符合現在人們對偏現代化、流行化的音樂品位的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因為“新民樂”的出現,我們可以通過“新民樂”來展現中國形象。如今民族樂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接受,古風歌曲傳遍大街小巷,民樂一次次地登上國際化的舞臺,走出國門,讓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朋友認識并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其次,通過“新民樂”研究中國文化發展,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傳統音樂,將傳統音樂拓展又可以分成好多個門類,例如傳統器樂、傳統歌舞、傳統戲曲等等。其中傳統器樂,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民樂,是傳統音樂的主要代表,而當今社會民樂發展依然存有不足之處。文章旨在能解決部分群眾對民樂片面認識的問題,研究當代民樂與傳統民樂相比所產生的一些變革,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再者,通過“新民樂”激發國人愛國熱情。讓國人更了解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因為中國的民族樂器歷史悠久,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它積淀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包含了深刻的哲學思想,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作為中國人首先就要對自己國家的文化熟悉、了解,然后才會熱愛并引以為豪,實現不斷的繼承發展傳統樂器和全面復興傳統文化,讓這些寶藏不再消亡,變得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將民樂融入人民群眾實際生活。探索讓高雅音樂如何變為具有親和力的方式,從而變得更接地氣,做到“從群眾中來,回群眾中去”。民樂本就來自民間,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民樂生存環境面臨挑戰,逐漸失去原生態的土壤。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培養民樂的愛好者,開辟民樂的新發展道路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在今天,“新民樂”成為了一個非常常見的詞。但它究竟是否具有學術性,又有哪些類型,和傳統民樂之間的關系,都尚未有學者進行闡釋。
只有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上,我們才可以將其引入中小學教育的課程中,開展社會民族音樂普及教育活動。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民樂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在中小學的音樂課程中,應多加入傳統器樂的介紹,把中華傳統文化知識貫穿在義務教育的課程中,讓下一代對自己本土器樂有更深入的了解。要積極鼓勵學生學習民樂,建議中小學開設民樂團,讓學生們體會感受到民樂的魅力。
民樂的傳播可以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中國秉持“引進來,走出去”的理念,敞開國門,既不斷吸收著外來的知識,也時刻弘揚著中華文化。當民樂站在國際的舞臺上時,它們不單單只是一件樂器,而是代表了中華文化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同時,在音樂方面與國際接軌,也能更好的促進中外關系,使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但其中,作為具有中華民族背景和彰顯中華民族美學的樂器及其作品是否能有效地被海外觀眾接受,則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反思的問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化外交一直都是中國對外交流的重要內容,在半世紀有余的今天,是時候進行一次反思。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弘揚中國文化,更有效地促進對外交流。
運用實地調查法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做民樂知識了解的調查分析。目標人群是針對學生、社會人士及老年人。用實地采訪、發放問卷等手段進行訪問調查,了解三類人群對民樂風格、表演形式、舞臺設計等的喜好。
運用比較法和分析法,對新民樂在社會普及的具體工作方案提出建議并進行研究。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要有不同的方法:
針對青少年,需要走進中小學音樂課堂,普及中國傳統樂器知識,通過講解并欣賞“新民樂”的樂曲,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針對已工作的成年人,要創造機會讓他們參與到民樂表演中來,親身經歷民樂作品創作、演奏等過程;
針對老年人,從地方戲曲音樂入手。他們大多熟悉地方戲,而戲曲音樂的中聲腔的伴奏基本由民樂來完成。所以針對這一人群,需要多提供他們所想要的戲曲演唱并帶有民樂伴奏的演出形式,希望能切實融入進他們的生活。同時也可以面向三個不同群體,開設有關民樂的公益演出講座,鼓動群眾積極參與。
國內目前對民族器樂的研究較多集中在民樂本身發展方向和趨勢的討論上,對“新民樂”與群眾實際文化生活的關系較少涉及。作者查閱知網相關論文如劉黎《新民樂語境下傳統民樂的保護與傳承》①中有研究提到“新民樂”的概念和民樂現階段的發展狀況;葉辰禹《弘揚民族經典 助推民樂發展—國樂大典節目分析》②中有研究提到通過藝術家演奏,講解的方式,向觀眾全方位的普及民樂知識,助推民樂發展。本文研究了怎樣使民樂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生活,又提到如何去改變當今民樂現狀,更為全面、創新。
民樂學者們應當開創民樂發展新理念。對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如何與時俱進激發活力進行新嘗試,用長遠的眼光看待。現在的民族樂器該如何發展?理應批判性地繼承,在發展中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古裝劇正在興起,同時也掀起了一陣古風熱,許多人開始追求古風歌曲,古裝打扮。細品歷史文化,歷史故事不難發現原來只有古老的傳統才是最值得回味和深究的。通過“新民樂”來復興傳統音樂,傳統文化也能更全面的發展起來。所以,應當要用現代流行的“新”方式風格來改變人們心中對“老”民樂的看法。盡量做到古為今用,把民樂與流行、電子、爵士音樂結合,呈現出民樂不同的魅力。在傳遞“新民樂”的思想的同時,也不會丟了民樂的魂。
現階段,民樂正在慢慢走向國際的舞臺,民族器樂演奏者們會在世界各地舉辦個人音樂會或民樂專場,但因為舉辦頻率、宣傳、和文化差異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樂目前還是沒有在世界上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而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政策給民樂發展帶來了契機,民樂學者們應當抓住機遇,創新發展民樂,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民樂會重新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中國特色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
注 釋:
① 劉黎.新民樂語境下傳統民樂的保護與傳承[J].當代音樂,2019,(09).
② 葉辰禹.弘揚民族經典 助推民樂發展——《國樂大典》節目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