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志剛 / 鄧愛玲 (安徽公安職業學院/廣東惠州第十一小學)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更是我國傳統文化長河中的瑰寶,作曲家們利用這一文學形式創作的古詩詞藝術歌曲,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體現著古代文人的思想內涵。古詩詞藝術歌曲利用藝術創作手法,將詩詞與曲調完美結合,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而秦西炫的古詩詞藝術歌曲以李白的唐詩為出發點,藝術價值極高。
秦西炫,1922年1月出生于杭州,少年學習成績優秀,在數學方面猶有天賦,立志要成為一名數學家,但有一天被一幅愛因斯坦拉琴的圖片所吸引,不禁對音樂心生向往。1937年,秦西炫師從俄籍小提琴家托諾夫學習小提琴,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1940年考入燕京大學數學系,課余時間除了跟隨托諾夫學習小提琴以外,還向留美歸國的音樂系老師許勇學習和聲學理論,有了和聲學理論的支持,給他日后的作曲之路開辟了新的天地。1944年大學畢業。同年,考入國立上海音專作曲系(今上海音樂學院),從此便真正開始了他的專業音樂之路。由于在大學期間的知識積累,他創作了《春夜洛城聞笛》、《愛之酒》等藝術歌曲及部分鋼琴小品。
秦西炫創作的藝術歌曲利用中國古典詩詞含蓄典雅的意蘊、抑揚頓挫的節奏這一特質,將詩詞與音樂完美結合。特別是對唐代李白的詩詞情有獨鐘,因為李白的詩詞本身具有廣泛的文學流傳性和歌唱性特點,將李白詩詞為藍本,譜寫旋律,創作出藝術歌曲。這樣創作出來的藝術歌曲具有濃厚的音樂韻味和文學色彩。因為藝術歌曲本身對歌詞高標準要求,旋律與歌詞要緊密貼合,才能讓聽眾印象深刻產生共鳴,達到詩詞與音樂的完美結合。
秦先生的作品擅長用音樂來表現詩歌的意境,注重古詩詞韻律與音樂相結合,把詩詞中最細膩、感人的地方用音樂表現出來,使其旋律像是從歌詞的朗誦中自然流露出來,達到了音樂與詩詞的完美結合。
在秦西炫的藝術歌曲中,其歌詞和旋律完美融合的主要手法是依字行腔?!鹅o夜思》就是依字行腔手法,歌詞“床前明月光”聲調為“平平平仄平,其旋律線條也是呈拋物線狀。“疑是地上霜”聲調“平仄仄仄平”,其旋律線條呈波浪形,按照語調的起伏進行上行二度、下行三度的音程。旋律走向與詩詞語調相符,符合我們朗誦的習慣。
這首作品中,秦西炫以豐富的音樂符號把詩詞意境、情感體現描寫得淋漓至盡致,使詩詞和音樂完美的結合。從古詩詞藝術歌曲《靜夜思》可以看出秦西弦歌曲的創作中充分考慮歌詞與音樂兩者結合,這樣所創作出的作品既符合詩歌的朗誦習慣,也符合歌曲的演唱表達,既刻畫了音樂主題,也挖掘出音樂的內涵。
旋律聲部與伴奏聲部在藝術歌曲中,都充當了重要的角色,不可分割、互為補充。在秦西炫藝術歌曲的創作中,他比較偏愛分解柱式以及和弦的運用,通過音樂的變化發展,表現音樂作品,在整體上提升藝術作品的內涵。
《靜夜思》是一首思鄉之曲,演唱的旋律聲部相對簡單,節奏相對沒有過多頻繁的變化,為了更好地表達歌詞意境,在歌曲的前奏部分,聲樂主體部分的旋律在低聲部逐漸引進主題,描寫美麗的月色和獨身的自己,更加突顯出主人公的思鄉之情。結尾的部分鋼琴伴奏采用流水似的十六分音符表達自己對家鄉綿延不斷的思念。
秦西炫的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上體現了鋼琴伴奏與旋律聲部共同承擔塑造音樂形象的任務,精致的鋼琴伴奏有助于刻畫音樂形象、表現作品主題、豐富作品的表現力。甚至在某些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的藝術表現力遠遠超過聲樂演唱。秦先生的鋼琴伴奏不僅繼承了中國音樂文化的傳統,而且將西洋作曲技法與民族音樂文化融會貫通,同時,將間奏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發揮了承上啟下、連接過渡的作用。
⑵在地下害蟲嚴重,玉米絲黑穗病發病也重(發病率大于5%)的地區,要采用“千斤頂”拌種,再用再用富爾玉穗寶進行種子包衣,同時在播種時還要每667平方米用鋅硫磷顆粒劑2~3公斤隨種肥下地。
作為聲樂演唱者,在表達古詩詞藝術歌曲時,不僅要掌握歌詞的意蘊,還要掌握科學的聲樂技巧。
1、呼吸與音量的平衡
呼吸是歌唱的生命,歌唱是呼吸的藝術。正確的歌唱呼吸是一切唱法的共性與科學性。古詩詞藝術歌曲《靜夜思》所表現的是一種遠客思鄉的感覺,采用柔板,歌詞速度相對緩慢。這就要求演唱者要有扎實的氣息功底,尤其是對氣息的控制要做到游刃有余。演唱時喉頭穩定、氣息深而靈活。在曲子的前半部分的力度記號為“p”,“mp”。起音唱第一句時要用軟起音的方法,每一句呼吸一次,演唱時要用平和的語氣和均勻的氣息來完成。第三句要用漸強的語氣把它完成,所以更要把氣息吸得深。此時橫膈膜要提起,小腹收緊,運用吸氣與呼氣的對抗才能唱好此句。最后一句速度逐漸緩和下來,到漸慢結束。尤其是唱“故鄉”兩字時要運用嘆氣,氣息沉下來。隨著音樂氣息逐漸減弱,最后一個音延長到氣息用完。給人留下意猶未盡的感覺。
2、共鳴與音色的調配
“共鳴對嗓子音量的貢獻,比呼吸提供的重要得多,也比聲帶的大小、發聲力量重要得多”。②共鳴決定著歌唱音色的好壞,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幾乎是決定性的因素。共鳴決定歌唱音色的好壞,特別是音色的不同變化。在聲樂演唱中,各個腔體需要有機結合,不能孤立使用,但是可以根據聲音的需要,把各個共鳴腔體有機地協調起來。
在演唱《靜夜思》這首歌曲時,前兩句歌曲的音域在中低聲區,這就要求歌唱者運用胸腔共鳴,每一字要落在胸腔,感覺胸口以下空、松、通,這樣的處理方式音響效果好,音色純凈。歌曲第三句“舉頭望明月”中,音區在中高聲區,要迅速調整好共鳴腔體,打開頭腔、咽腔,脖子和后背之間要像一根柱子一樣挺直,再結合氣息,一種松弛、圓潤、通暢、明亮的音色就產生了。結尾的部分“低頭思故鄉”,旋律較低,采用跟前兩句一樣,以胸腔為主,從胸口往下嘆著唱,這樣的胸腔共鳴在中低聲區結束,給人留下一種身在異鄉的思鄉之情。
1、字正腔圓
聲樂是一門音樂化的語言藝術,語言是歌唱的基礎。古詩詞藝術歌曲一般都“字少聲多”,因此歌詞的每一個字都非常重要,一定要表達清楚每一個字的“字頭、字腹、字尾,”做好“吐字、收聲、歸韻、”才能表達清楚歌詞的意境。在演唱中國藝術作品時,我們可以利用中國民族的語言發音和科學的發聲方法相結合,并且深入分析中國語言、語境、語調,講究韻味,才能準確的表達歌詞意境,才能把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獨特韻味表現出來。
在表達秦西炫的古詩詞藝術作品時,首先,要咬準字頭。也就是漢字的聲母部分。中國的漢字聲母多以輔音開始,輔音是在發音時口腔受到阻礙而發出的。在《靜夜思》這首藝術歌曲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敝械摹芭e”、“前”、“鄉”,是牙音:j、q、x,它們的用力部位是舌面與牙。其次,唱圓字腹,也就是把口腔、咽腔打開。例如在歌曲《靜夜思》中要注意“疑”、“是”、“低”、“思”等。這些漢字的發音要把字腹唱準,也就是舌面要貼住前硬腭,使舌面與牙背面相抵而阻擋住氣息發出聲音。最后,字尾歸韻。也就是樂句結束的時候,字要歸韻。這首《靜夜思》中要注意“床”、“明”、“光”、“霜”、“鄉”等,要把歸韻到“ang”上。
2、抑揚頓挫
做到“抑揚頓挫”的細膩處理,對于古詩詞聲樂作品的演唱有著錦上添花的作用。“抑揚”和“頓挫”緊密聯系,共同表達著古詩詞的高低起伏、曲折變化,使得古詩詞富有了藝術表現力,增添了古詩詞的韻味,展現了古詩詞的藝術魅力。在演唱秦西炫古詩詞藝術歌曲時,我們應仔細地品琢,靈活地運用抑揚和頓挫的表現手法,將韻味和風格表現出來。
在《靜夜思》中,其節奏劃分和平仄排列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此曲為4/4拍,速度較慢,柔板,除了句與句之間較長時間的呼吸停頓與演唱和鋼琴伴奏的旋律交替停歇之外,在句內也大量運用音高相同的兩個音,做不同節奏型來置換,將古詩詞中獨特細膩的韻味表達的淋漓盡致。這首曲子除了在演唱時節奏的頓挫與詩詞朗誦時的停頓是基本一致之外,旋律線條的走向和詩詞本身的平仄也基本相似,全曲通過聲音的高低起伏,表現出古詩詞律動的線條、優美的曲線。秦西炫歌曲的旋律線條適合古詩詞韻律的抑揚頓挫,聲音從抑到揚,通過歌詞頓挫,使詩句獲得鮮明的音樂形象,優美動聽的旋律。
秦西炫譜曲的古詩詞藝術歌曲《靜夜思》,注重音樂形象,以簡練精致的作曲技法思索詩中音韻、音樂語言精練、結構層次清晰。秦西炫的古詩詞藝術歌曲體現了音樂家個人的獨特魅力,同時也要求演唱風格要不斷創新,表現出音樂家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時,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為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開辟了新的道路,也為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發展提供指導意義。
注 釋:
① 秦西炫.秦西炫藝術歌曲集[M].華樂出版社,2007,9:序.
② 秦西炫.秦西炫音樂文集[M].大眾文藝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