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秋怡 (上海音樂學院)
《霸王卸甲》是琵琶傳統大套武曲之一,描寫了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采用寫實的手法加以敘述。此曲站在贊頌楚軍的立場上,著力表現和渲染西楚霸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以及楚軍的英烈悲壯。這首樂曲的樂譜最早見于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卷下,共分十段。1895年李芳園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新譜》,也收錄了此曲,但他把曲名叫做《郁輪袍》并加入了【營鼓】【升帳】等小標題,后來各家傳譜,均引用此譜,但在段落上有所增減。本文分析的是《王范地琵琶演奏譜》。
全曲分四個部分,即:第一部分,戰前準備(營鼓、升帳、點將、二點將、出陣);第二部分,戰爭過程(接戰、垓下酣戰、);第三部分,戰爭失利(楚歌、別姬、鼓角甲聲、逐騎出圍、追兵、);第四部分,尾聲(眾軍歸里),十三段組成。
【營鼓】至【出陣】這一部分音樂莊嚴、肅穆、氣度恢宏。
【營鼓】第1小節至第20小節。這一段是全曲的“引子”部分,描寫戰前雷鼓聲莊嚴、肅穆、雄偉。節奏比較自由,定弦為:ABea。樂曲開始處的四音和弦在相把位BB#fb用半輪接拂奏響,氣勢雖然宏大,但給人以悲壯之情,隱含著一種戰爭的失敗的聲音。因而開始的呼吸要深沉,半輪之后的拂,是用類似挑的方法,同時撥相鄰的四條弦,如得一聲,但此處的拂不應速度過快,音色比較濃郁,拂的時候大指不要動,挺住,力量集中,氣勢宏大,卻又不過分剛勁。
樂曲的第三句開始是單個雙弦輪,過渡到雙弦長輪,通過力度變化來推動音樂發展。此時的輪指主要運動部位為手指,每個點非常清楚,像是軍隊吹的號角,營造出陰森森的環境氛圍。第4小節至第7小節慢起漸快,輪指的頻率速度也在變化,轉向一拍一輪節奏輪,這里需要音色剛烈,所以右手輪指指尖站在弦上,和面板呈直角,撥弦部位靠下一點,也就是從24品至復手頂端二分之一處再往下一兩厘米。第8小節開始演奏技法變成了彈挑,由于速度和強弱的變化需要,彈挑動作部位也有所變化,第8、9兩小節音符一樣,但是要慢起漸快、強起漸弱,所以彈挑所使用的動作部位是強而慢的時候選用臂撥,由于漸弱漸快漸漸轉向指撥。
從第十三小節開始的技法“風點頭”音色剛勁,富有氣勢。
【升帳】【點將】【二點將】【出陣】
這四個段落基本是同一旋律進行不斷的變奏,右手運用不同的技法和匯組指法來推動音樂發展,主要技法有掃弦、輪指、彈挑、掃挑彈挑、掃半輪挑彈、掃半輪挑分等匯組指法。
【升帳】第21小節至第47小節。這一段,節奏規整,是這一部分主題的原型呈示。音樂描寫將帥即項羽在帳中給官兵發號施令,布陣,幾乎每一小節的第一拍都是掃弦,要奏的鏗鏘有力,威武、自信,那么在演奏掃弦時動作部位是以肩關節為主的,要有戲曲演員中武將功架的感覺,表現項羽的霸氣。第22小節的節奏清晰,第25小節“1”要揉弦,這個揉弦是有助于推動后面力量,制造緊張的戰斗氣氛。第28、29小節連續的三個掃弦,雖然都是以肩關節為主的,但過弦速度有些不同,此處的節奏模仿鑼鼓點,第28小節第一個掃弦和第29小節第一個掃弦都處在強拍,過弦速度要快,但第29小節掃有重音記號,比第28小節掃過弦速度還要快一點,音色也剛勁一些,第28小節第二個掃弦處于弱拍,掃弦時右手觸弦位置要靠上點,過弦速度稍慢,奏的“弱而不松”。第35小節注意,是弱,但不是柔,是剛,觸弦要快。第40小節的“45”要繃得住,第41小節的“4”音的揉弦很重要。
【點將】第48小節至第78小節。這一段基本上是“升帳”一段的變奏,四個小節為一句,非常規整,描寫戰爭前排兵布陣的宏大場面,也反映出項羽胸有成竹,堅定的信心。這一段右手的指法也非常規整,每一句,第一個小節由一個四分音符和一個十六分音符組成,指法是“掃、彈挑彈挑”;第二個小節是兩個十六分音符組成,指法是“掃挑彈挑、掃挑彈挑”;第三個小節兩個八分音符組成,指法分別是“掃、輪”;第四個小節是兩個八分音符組成,指法分別是“挑、分”。第56小節、第60小節和第64小節,這三個小節每個小節第二拍的第一個音都是剛性滑音,是為了表現將軍和士兵備戰的一種力量。
【二點將】第79小節至第94小節。此段每一小節都用“掃半輪、挑分”的匯組指法,這段前六小節的附點節奏是王范地先生加的,并采用弱拍弱位置強奏的方式,即每一小節最后一個音的分弦都是重音。這樣,每個小節四個音中第一個音和第四個音都是重音,很有規律,形成了一種鏗鏘有力的節奏型,節奏也較【點將】一段漸漸快了起來,氣氛也越來越緊張,離出發征戰也接近了。
【出陣】第95小節至第110小節。此段描寫部隊出發,迎接戰爭。兩小節為一句,每句都有三個重音,分別是第一小節第二拍的第一個音、第二小節第一個音和第二小節最后一個音,這三個重音的力度也不完全一樣,是漸強,第二小節最后一個音最強。幾乎每一句的右手指法,第一小節是“彈挑彈挑、掃挑彈挑”;第二小節是“掃、半輪、挑、分”。要演奏的有一定的緊張度,精神抖擻,迎接戰斗。
【接戰】至【垓下酣戰】這部分音樂基本上是【二點將】的變奏,描寫戰爭的慘烈,圍繞“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形象進行展開。
【接戰】第111小節至158小節。第111小節—第126小節右手用匯組指法“勾雙輪”,對所彈位置上下也有要求,每小節彈奏位置是上、下、上,音色有所變化。第127小節至第132小節用“摭彈”、第133小節至第142小節用“摭分”、第143小節至158小節用“掃半輪挑彈”這些匯組指法的變化充分描寫了混戰的場面。
【垓下酣戰】第159小節至181小節。開始第一個音突然頓住后第二個音的揉弦很重要,是力量的象征。第159和160這兩個小節彈的坦然一些,不是失敗的樣子。第161小節至第178小節都用“夾掃”。這樣的指法安排,音色的層次感也是層層遞進,戰爭越來越激烈。
【楚歌】【別姬】【鼓角甲聲】【逐騎出圍】【追兵】這部分描寫項羽戰爭失利,遠處傳來聲聲楚歌,若隱若現,“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楚歌】第182小節至第213小節。強弱的處理是像風一陣陣傳來,一陣陣遠去,表面聽起來是抒情的,但實際內心上是非常沖撞的。即又抒情又矛盾。這一段,從第185小節開始,用極慢的速度,一分鐘40自然漸快至約一分鐘50,每一拍固定的兩輪,稍慢,至第210小節開始輪速轉快。這一段右手指法比較單純,幾乎都是長輪,但要求強弱變化比較細膩,對左手按音要求甚高,什么地方用推拉、什么地方用吟弦、哪種吟弦都有詳細的要求。比如:第188小節第四拍“7”是下滑音,奏“7”音之前先拉高一點再放回至“7”音的音高高度,第189小節第二拍的第一個“7”是個樂音,按準就行,第二個“7”是個韻音,是用吟弦來完成,即左手手指按準音后做屈伸動作,使弦身來回滑動,音高發生波動,這個音波動幅度不超過小二度,波動速率每秒在六次一下即可,第三拍第二個音“7”是個上滑音,也叫腔音,先按準“7”音,一出聲就往外拉,小三度,速度要快,是個剛滑。
還有第190小節“4”接“5”、第201小節“6”接“1”、第205小節“4”接“5”,這三個小節這三處附點音符音漸弱過來的,但是是比較夸張的,即附點音符幾乎是從無聲到有聲。“楚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這個“景”就是要借風、風聲的形象,歌聲遠遠送過來,吹到離你最近的時候是響的,即強奏,過去就慢慢消失了,即弱奏到幾乎不出聲音,這里的呼吸也非常重要,附點的地方就是吸氣的地方,用呼吸連接好此處的“音斷意不斷”。那么這里“4”接“5”、“6”接“1”左手的按音是用“綽”來完成的,使音與音之間連接無縫,聽起來連綿不斷,即歌聲雖然聽不到了,不是沒有了,是風的方向讓你聽不到了。
一陣陣家鄉的歌聲來來去去,不僅將士們無心戀戰,就連項羽也沒有了主張,第212小節第一個音強起突弱,右手用單彈,左手按住“3”音快速拉至“5”音,后面幾個還帶有吟弦,右手由單彈漸快轉換至滾奏,左手拉出去的“5”音再放回至“3”音,波動速率越來越快的吟弦,表現了項羽心焦無助,復雜的心理活動,第213小節掃拂接長輪,左手繼續吟弦,強起突弱再漸強,表現了項羽無奈,引出了“別姬”。
【別姬】第214小節至225小節。第214小節開始由快速輪轉為一拍一個輪,奏“7”音之前先拉高一點再放至“7”,這個腔音表達虞姬內心在哭泣,這一小節最后三拍“6”既有腔音即滑音又有韻音即吟弦,像是哭出聲音,這一句像是虞姬看著項羽在說:“讓我去死,你帶著將士們突圍吧”!第二句即第215小節和第一句音符一樣,但奏法不同,用拂輪演奏,節奏是急迫地,是項羽在回話:“不能,要走一起走”。這兩句短短的對話,表達出項羽和虞姬生離死別的情景,賦予人物以人性的展現。虞姬為了能讓項羽安心突圍一劍自刎了。第216小節比較長,腔音韻音頻繁出現,內心矛盾急劇上升,撕心裂肺的生離死別。
“楚歌”“別姬”這兩段雖在全曲筆墨不多,但乃是點睛之筆。
【鼓角甲聲】第217小節至第225小節【逐騎出圍】第226小節至第247小節,表現將士們丟盔棄甲、兵器碰撞聲、喊殺聲等戰爭中發出的種種聲音,這段的演奏有指甲碰弦煞音、有絞弦等模仿戰爭的各種聲音,右手技法掃拂滾、掃接長輪、拂接長輪等、左手技法推拉吟揉等,烘托最后決戰。
第230小節開始注意右手夾彈的三角軌跡,模仿馬蹄聲,第244、245小節左手加上急而幅度大的吟弦,增加了動蕩感。
【追兵】第248小節至第287小節,一開始注意右手掃夾彈的三角軌跡,第230小節轉為夾彈,模仿追兵的馬蹄聲,285小節左手運用急而大幅度的吟弦,第287小節,右手長輪并挑四弦,由急至緩,由強到弱,最后兩個音延長并輕微吟弦,仿佛戰爭過后,戰場彌漫著的一縷縷硝煙。
【眾軍歸里】第288小節至第314小節。“眾軍歸里”寫劉邦取勝、得意的情緒,速度稍快,但到了第310小節至結束又回到了描寫項羽,第312、313小節,一樣的兩個小節的拂都是重音,輪指弱漸強,速度保持,不漸慢,表現項羽一次次掙扎,不愿倒地屈服的場景,最后一小節強收并且左手加上吟弦,這個吟弦大而急、漸慢,是在表現項羽慢慢倒下,不甘心,對天長嘆:“天亡我也”。
通過琵琶曲《霸王卸甲》的學習,我真正認識到這首功夫曲,無論是對技巧技術的訓練、還是對音樂技術的訓練,都是一首較全面的樂曲。樂曲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四部分對右手的眾多技法提煉,如:彈挑、掃弦、半輪、滿輪、鳳點頭等,還有好多匯組指法:掃夾彈、掃輪挑彈、掃輪挑分、勾輪、摭彈、摭分等這些指法在樂曲中頻繁出現,我們可以整段摘出來做各種技巧的訓練。第三部分右手長輪,尤其“楚歌”一段,整段的長輪,對耐力的訓練非常有用,這部分對左手的訓練也非常重要,揉弦、吟弦、推拉弦等,對節奏的訓練,強弱等表情的音樂技術訓練都非常好。還有,“營鼓”一段節奏比較自由,對呼吸的訓練非常有用。“升帳”“點將”等樂段節奏方整,對節奏規律和不規律的訓練都有用。“楚歌”、“別姬”可以做強弱的變化訓練等等。我從小學就開始練習這首樂曲,練到現在仍然覺得有好多地方還有待提高,以后我還將投入更多的精力認真練習、潛心研究,努力將這首經典名曲演奏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