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斌 (青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與知識學習不同,情感教學更加注重思想和內心,豐富的情感體現和表達方式取決于自身。研究性學習作為竹笛演奏情感教學的主要方式,主要是讓學生感悟他人竹笛表演的情感信息,逐步掌握情感表達技巧,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最終將其運用于自己的音樂作品中,將竹笛演奏藝術的情感魅力發揮出來。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情感表達技巧,教師應該怎樣具體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呢?
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的解決方法,并獲取相關的體驗和感悟。由此可見,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實踐性等特征。將研究性學習方式應用于竹笛教學中,可以創造師生共同體驗竹笛演奏的過程,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實現學生竹笛演奏水平提升的目的。
研究性學習開放性的特征尚未形成健全的知識體系,主要內容包含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總結的經驗。開放性特征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探索和分析,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內容激勵學生,讓學生主動進行研究工作,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竹笛演奏的興趣,還可以豐富竹笛演奏的課外知識,讓學生能夠全面掌握竹笛演奏技巧,學生也能獲得一定的幸福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改變被動接收知識的教學局面,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綜合教學。因此,將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特征應用于竹笛演奏課堂可以為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空間,鍛煉學生開放性思維,利用更好地協作關系構建演奏學習途徑,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情感演奏技巧。
探索性特征有利于保障學生自主發揮空間,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換言之,研究性學習模式下,課堂主導權屬于學生,教師只是輔助功能,主要是職責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發揮空間,鍛煉學生的探索能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可以按照自我意識進行學習,不用被動接收既定的知識,實現了探索過程與理論的結合學習,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因此,在竹笛教學中運用研究性學習,可以鍛煉學生的情感思維,讓學生動腦筋思考,努力探索情感演奏技巧和方法,不斷地思索問題、解答問題,從而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鍛煉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研究性可以適用于靈活性教學內容,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積極應用學生提出的問題。鼓勵學生深入研究問題,并且協作學生在不斷地演練中找尋答案。
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主要體現在全過程的實際參與,是對理論問題的實踐探索。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既可以是活動的設計者,又可以成為參與者、決策者,是非常適合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因此,在竹笛教學中,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特征,讓學生在竹笛演奏中進行探索,確保學生可以實際感悟演奏的情感,為學生樹立一面學習的“鏡子”,激勵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研究和演奏訓練的態度,促使學生創新欲望的產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其他演奏者的情感表達技能,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不斷地優化自身竹笛演奏能力,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好地掌握竹笛情感演奏方法,進一步提升竹笛演奏水平。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研究性學習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將科學的學習方式和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進行結合,鼓勵學生積極分享自身的學習經驗和方法,優化學生的音樂素養。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竹笛演奏的情感表達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竹笛演奏精髓。
對于竹笛演奏而言,音色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也是確保演奏質量的基礎內容。長期以來,竹笛演奏時,音色就講求“潤如水,圓如珠,潔如玉,堅韌有力,輕而不虛,重而不燥。”,也就是說演奏音色要圓潤流暢,既要有堅韌充實的一面,又不能過于雜亂枯燥,只有達到這樣的要求才能演奏出優美的竹笛樂曲。在竹笛演奏之前,學生需要熟練掌握竹笛演奏的基本音色,理解竹笛的發聲原理和節奏規律,這樣才能滿足演奏的基本要求,保障竹笛演奏的質量。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將研究性學習方式融入其中,組織學生針對音色開展系統性研究,讓學生廣泛收集音色資料,并且通過自我演奏練習發覺不足之處。為了改善演奏音色的問題,學生會自主地進行訓練,在不斷地實踐中解決問題,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演奏技巧和方式,從而提升演奏音色的協調性,確保竹笛演奏質量。例如,在竹笛表演課堂中,教師可以提出“吹奏口型和呼吸方式對演奏效果的影響?”,然后將學生分為多個實踐小組,讓學生利用不同的口型和呼吸方式進行演奏,并且在演奏的過程中相互觀察。在這樣的研究性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親身實踐體驗演奏效果,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演奏方法,還可以通過不同口型和呼吸方式的對比,總結出相互之間的差異,為后期竹笛演奏提供參照。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竹笛演奏視頻、音樂會,讓學生體會他人的演奏方式,總結自身演奏的不足之處,然后在后期的練習中改善,這樣不僅可以促使學生不斷地探索和學習,還可以在不同的樂曲演奏中增加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色情感表達方式,促進學生竹笛演奏能力的提升,演奏出自己滿意的音色效果。
音樂是傳遞作者情感,表達內心的一種途徑,也就是說音樂作品是作者情感凝聚的結晶,所以音樂中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信息。對于竹笛演奏者而言,想要正確演奏出音樂作品的情感,演奏者需要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掌握多樣化的情感技巧,才能讀懂音樂中的情感信息,然后再融合演奏技巧,達到較好的竹笛演奏效果。正所謂“情感是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由于學生個體情感體驗各不相同,所以對音樂旋律的理解也存在差異,演奏出的效果也隨之變化。例如,在欣賞“喜相逢”的音樂作品時,部分學生會感受到音樂中“離別”和“重逢”的感情,而另一部分學生體會到“熱鬧”和“喜慶”的情感,學生之間將體會到的情感進行交流,不僅可以增加對音樂作品的情感了解,還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情感表達技巧,實現竹笛演奏技能的提升。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情感,與音樂旋律產生共鳴,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探討音樂中的情感元素,營造良好的音樂欣賞氛圍,讓學生在不斷地音樂品賞中,增強對音樂情感的感悟。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研究性學習,開展探討式教學,鼓勵學生相互分享情感體驗,積極闡述音樂欣賞的體會,實現情感信息共享,有利于學生準確掌握音樂情感,為竹笛演奏的情感發揮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可以定期舉辦音樂欣賞課堂,利用不同學生的情感認知分析音樂作品,這樣可以更加全面的剖析音樂作品,抓住音樂作品情感要點和細微之處。通過不同的音樂作品,為學生展示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然后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增加音樂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學生演奏水平的發展和提高。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情感體驗得到升華,對音樂的認知和理解也更加深入,在進行竹笛演奏時,可以流暢地表達情感,展示出音樂作品的內涵,提升竹笛演奏的感染力和魅力。
總而言之,在竹笛演奏教學中,為了提升演奏者的情感表達效果,研究性學習是非常有用的教學方式,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分析研究性學習的特征,總結出利用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開放性等特征,培養學生音色演奏能力、情感表達能力,增強學生音樂情感體驗,才能提升竹笛演奏的效果。將研究性學習融入竹笛演奏教學,可以改善竹笛教學的不足之處,提升演奏的情感魅力,促進竹笛教學質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