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欣嶼,陳俊杰
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西安 710054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當前大學生面臨著學習、情感、就業等諸多方面的壓力,如果不及時排解,就會影響到大學生的生活,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生命。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習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生命至上,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深厚的仁愛傳統和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因此有效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已經刻不容緩。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專門從事“思想”教育的工作,而生命教育目的是教育學生樹立正確對待生命的思想,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情況,將生命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與現實意義。
生命教育這個概念最早是在1968年由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提出的,于上個世紀年代末引入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個具體的公認的概念。但是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生命教育的內涵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上的生命教育是指對生命的本身的關注,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再到萬物的生命,還包括一些和生命相關的教育。廣義的生命教育即是一種全人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包括“自然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和社會生命教育”。[1]而大學的生命教育偏重于廣義的生命教育,啟發學生領悟生命的價值,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大學的生活中去,全面成長成才,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綻放出個人生命價值光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保護生命、熱愛生命,從而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促進個人全面發展。大學生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教育及心理教育之間的聯系是比較密切的,不屬于單獨的存在,是相互進行影響的。[2]因此從廣義上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有著相同的教育目標。同時,生命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進一步充實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思想政治教育也為生命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教學陣地,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目前大部分大學生在面對一些困難和挫折時,不會合理的應對和解決問題,十分容易出現漠視生命的現象。近幾年來大學生自殺事件的頻發,也說明了這個問題。而高校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的目的是為了塑造學生更加完善的人格,正確的三觀,因此思政教育是改變學生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的有效途徑。將生命教育融入思政教育體系,目的就是在于幫助大學生正視生命,從不同的層次、角度給學生灌輸正確思想觀念,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切入點加強受教育者對生命的理解,使當代大學生在面對困難挫折,高壓力的情況下還可以積極面對生活。
生命教育引入我國的時間不久,目前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因此將生命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同時完善加強學生的生命教育,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生命意義,可以更好的促進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人身價值。
首先對生命教育本身存在復雜性認識研究不夠。生命教育并不是單一的對生命的起源進行闡述,而是教育者要通過教學的形式讓大學生理解生命的真諦,明確怎樣在當代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為大學生在脫離父母的環境下學習、工作和生活做鋪墊。所以,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要考慮諸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家庭背景、個人經歷等,這就對任課教師有很高的要求。
其次是課堂融入不足。思政教育課堂是對高校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陣地,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對于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夠。一是有些學校將生命教育作為一門選修課,導致生命教育被選擇,從而被學生忽略。二是思政課堂上關于生命教育方面的內容少之又少,且比較淺薄,大部分只是概念上的堆積,無法引起學生的重視。
教師是開展各項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能力對提升教學效果至關重要。目前部分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觀念還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思維上,過于看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和一些基本的應試技能的掌握,忽略了當代學生在接受教育時的情感需求,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沒有辦法“共情”。
其次,由于生命教育引入我國的時間不久,現階段缺乏專業的生命教育教師.對于專業教師的培養體系仍不完善?,F階段性高校大部分生命教育教師都是由輔導員兼任,但是生命教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獨特性,在大學生面臨一些具體生命問題時,例如如何正確對待生命、認識生命、提升生命價值等等,都需要更為專業的教師從專業的角度去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認識。教育者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對于生命教育深入研究不夠,大部分僅僅停留在珍惜生命、生命安全的層面上,沒有掌握生命教育的本質。這些問題給生命教育融入思政課堂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在生命教育融入思政教育課堂的過程中,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傳統的思政課堂,教學模式過于單一,目前高校的思政課大多集中在課堂教學上,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教師站在講臺前滔滔不絕,學生坐在教室里默然接受,互動不夠,實踐不足,這種枯燥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性,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樂趣,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敏感度。此外在教學內容方面還存在過于脫離學生實際,內容泛泛、空洞的問題。缺少創新,效果不理想。
大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在重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也應該重視起學生的生命教育。要樹立思政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石,生命教育是思政教育的載體的思想,二者相輔相成。高校應當將生命教育作為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加以重視,科學安排。
以課程建設為主體,在思政教育的范疇內設置有關生命教育的課程內容,設置相應教材,并配備相應的專業的師資團隊,結合學校的特色,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將生命教育落到實處。以校園文化為輔,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性格的形成、觀念的養成影響巨大,因此,開展生命教育一定要重視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3]比如在學校景觀上入手,加入領悟生命的主題設計,在人多的公共區域,特別是在教學和生活區域,張貼生命教育相關的標語、海報等,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對生命的情感認知。
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多起到引導作用,高校生命教育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地自我教育,做到知行合一,將接收到的生命教育轉化為內在的需求、外化為外在的行為習慣。首先,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生命教育相關知識,增強學生對生命的自我領悟。其次,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面對的挫折和困境,要明白外部環境復雜多變,人生不會一直都是一帆風順,要正確對待成功和失敗,順境中不驕逆境中不餒。最后,要引導大學生增強自身使命感,大學生承擔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使命,要時刻記得將自身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珍惜生命,熱愛生命,不斷地提升自己,在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中實現自我價值。
在當代的教育模式下,高等教育更為注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往往忽略了學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這就包括要關注人的情感需要,要關注人的生命價值的實現。[4]教師應當更新教學觀念,改變對生命教育的認知,高校教育是共性教育,教育者在保證共性教育的同時也應當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引導學生發揮主體性去體悟生命的意義,從而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凸顯,學生才能夠全面發展,擔當起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在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的同時也要注重教師創新能力的提升,高校應當定期為任課老師安排一些生命教育的學習講座,線上課程等,幫助教師完善生命教育基礎知識。同時教育者也應當時刻關注國內外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加強自身理論創新研究。
高校思政課堂的教學模式普遍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感較差,從而使學生對于所教內容的接受度大打折扣,生命教育顧名思義是要讓學生明白生命的價值,如果僅僅只靠概念上的教學,教育者口頭的傳授,根本無法達到這個效果,教育者應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普通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增添一些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近距離的去體驗感悟生命的真諦,也可以多舉辦一些“生命教育”知識講座、討論沙龍等一些文娛活動,同時要發揮好網絡陣地的優勢,利用各大媒體平臺,微信、QQ、抖音等,將生命教育滲透進學生的課余生活中。
除了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之外,還要完善評教體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僅適用于課堂教育,在評教體制上也應有所體現。以往的課程都是以單一的理論考試作為評價標準,這種評教模式抑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過度關注理論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實踐。因此,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除了理論知識考核外,還應當將學生的創新能力,社會實踐表現等作為評判標準。鼓勵激發學生實踐創新的欲望,使生命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發揮出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