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河北省永清縣北辛溜鄉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這就凸顯出了小學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長時間以來,我們所關注的焦點就是教師怎樣去教學生,對于小學生喜歡什么、教師怎樣去迎合學生的需求卻很少關心,這就導致了部分學生對于作文學習的興趣不高。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作文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出發點,讓學生學會表達、喜歡表達,從而在寫作中表達出真實情感。
首先,作文缺少真情實感。小學生具備天真活潑的個性,這樣寫出的作文充滿童真。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心智的發育不成熟,思維的局限性也比較大,小學生作文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模式化的現象嚴重,習慣運用堆砌的詞句,表達方式單一化,也缺少真情實感。其次,作文模式化。在剛開始接觸作文的時候都是從模仿開始,之后才到自由寫作階段。然而現在信息資源比較豐富,小學生能夠從網絡或者圖書中找出模板,如果沒有及時的引導,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養成了抄襲的習慣,作文模式化現象不可避免。再次,作文沒有貼近生活實際。寫作的本質就是在生活中積累的素材進行二次加工,之后用技巧整理成通順的句子,可以說作文的素材來源于生活。當前小學生對于生活的觀察比較少,寫出來的作文跟生活實際脫節,就顯得比較空洞、乏味。
傳統的作文教學主要是針對少數的學生,是為了應試教育而準備,這背離了作文教學的初衷。新課程標準要求作文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的作文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所以,小學作文在教學的時候要實施因材施教,認識到小學生寫作能力之間的差異性,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寫作個性,根據學生具體狀況的不同來提出不同的要求。對于同一題材的作文訓練來說,寫作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可以適當地提高難度,寫作能力稍差的就要降低寫作要求。當學生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讓班級內所有的學生都能感受到寫作的樂趣,進而有了寫作的信心。
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是學生寫作的源泉。”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能夠通過合理的教學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找到寫作的素材與靈感,能夠學會用自己的觀點去闡述對生活的理解。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要不斷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中,去感受祖國的自然風光、花草樹木以及小溪河流,這些都是寫作的素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大自然中欣賞景觀,也可以組織課外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比如,在學校中舉行一些文體比賽,讓學生通過觀察來寫出自己的感想,由于是親身體驗會有更多的話說,這樣就能在寫作中表達出真實的情感。事實上,除了上述方式,小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還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第一種是準備一個“素材收集小本”,用這個本子記錄平時觀察到的素材,定期把人物、景色以及事件進行歸納整理;第二種是讓小學生堅持寫觀察日記和觀察周記,這主要是記錄他們對觀察到的事物,跟一般的日記、周記不同,觀察日記要求記錄的是真實的材料,這些材料必須是親身經歷的。
在寫作中,當小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之后,就會愿意寫作,產生表達的欲望,也會在寫作中有所收獲。首先,可以鼓勵學生寫那些自己感興趣或者熟悉的內容。如果給學生規定一個寫作內容,就會導致寫作的結果是大同小異。在新課程標準下,可以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思想感情,讓學生愿意去寫出自己想表達的意思,減輕對學生的約束,根據小學生身體發展的特點,主張小學生寫“自由作文”。其次,要給予適當的鼓勵,激發學生寫作的動機。教師可以提供讓學生表現的機會,像推薦班級中的優秀作文到學校的黑板報上發表,或者是舉辦班級作文展覽等。通過這些措施能夠激發小學生寫作的欲望,還鍛煉了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
小學生拓展視野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進行課外閱讀,這也是除了觀察生活之外的又一個積累素材的途徑,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章跟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比較貼合,適合小學生閱讀。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讓他們在閱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能夠把這些素材作為自己的知識來應用。此外,教師還要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在學生閱讀了文章之后,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能夠很好地監督學生的閱讀狀況,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綜上所述,作文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新時期要積極樹立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研究相對有效的教學方式,結合學生實際,實施因材施教,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鼓勵學生課外閱讀,提高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小學作文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