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霞
(西南大學銀翔實驗中學,重慶 400715)
對于很多初中物理學困生來說,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往往會會表現出毅力與恒心比其他學生弱的現象,也不能夠專一的、深入的對物理問題進行鉆研,往往覺得物理學科有較高的難度,不適合自己。同時,這些學生在做物理作業的時候也沒有迎難而上,而是選擇了逃避,甚至是借其他同學的作業來抄襲,從而達到應付檢查的目的,這勢必會使學生的物理綜合水平受到嚴重影響。此外,還有一部分學生缺乏對物理知識學習的興趣,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都要以興趣作為基礎前提,但是很多學生由于對物理知識的學習方法了解不夠深入,很難對物理學習產生興趣。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活動,學困生想要獲得相關的物理知識,就必須要對物理學科充滿興趣,這樣才能夠獲得物理學習的動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物理知識講解的時候,應該注意對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培養,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這是保證學生物理成績得到提高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對于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科來說,其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學生的物理知識主要是通過觀察以及實驗、數據收集等等來得到最終的結果,這也是學生對已知物理知識以及實驗相關證據進行利用的關鍵,通過分析、推理以及歸納總結的方式構建起相關知識體系。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科主要涉及到的內容包括聲、光、電、力、熱等,其中會涉及到一些較為抽象的知識內容,例如壓強、浮力以及功等等相關知識板塊,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在發展當中,在學習這些知識內容的時候往往會感覺到一定的壓力,這也是學困生的重要成因之一。
對于教師和家長來說,都想孩子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對于特困生來說,往往基礎較弱,物理知識體系的知識缺漏情況也較為嚴重,這時候如果教師以及家長對其要求過高,學生往往很難做到,同時還會使學生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從而產生抵觸情緒,嚴重的學生甚至還會害怕學習物理。教師如果教育方法的選擇不夠正確,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的個體差異情況被忽視,教師應該秉持著因材施教的理念,告別枯燥的課堂講解,告別題海戰術,從學生自身的差異進行入手,否則很容易使學生對初中物理產生厭煩的情緒。此外,還有一些學生的家庭情況較為特殊,一些家長常年在外地做小工,家長無法顧及到孩子現階段的學習情況以及心理發展情況,由于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以及督促不夠,從而導致了孩子出現厭學的情況也是較為常見的。
對于物理學困生來說,往往是由于對物理學科的興趣不高所導致的,想要改變這種現狀,就應該注意進一步提升學生物理學習的內在動力,教師可以嘗試應用情境創設教學的方式,準確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場景,從而激發學生自身的求知欲。對于初中物理教學來說,也會涉及到很多實驗教學,學生往往會對實驗操作部分比較感興趣,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這一點,盡量安排一些形式豐富、充滿趣味性的實驗,讓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猜測以及觀察,教師要注意適當給學生一些提示,以此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師在講解“空氣力量”相關知識內容的時候,要先引領學生進入到情境當中,教師將一個空的礦泉水瓶裝滿水,然后在礦泉水瓶的底部鉆一個小孔,這時候學生會看到礦泉水瓶中的水開始流出來,然后教師將礦泉水瓶擰緊,這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現在水還會漏出來嗎?”這時候學生就會驚奇的發現瓶底的小孔不再流水了。
對于物理學科來說,其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初中物理的實驗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度,在展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盡量給學生創造一些機會,可以讓學生切實參與到物理實驗當中,這樣一來學生更容易對物理學習產生興趣,同時也使得學生自身的動手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課后實驗,在講解“光的折射”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拿來一只透明的玻璃杯,裝半杯水,讓學生將手指插到玻璃杯中讓學生觀察手指的變化,這種簡單的小實驗并不存在任何危險,同時也使得學生對光的折射現象有了更加真實的體會。
綜上所述,對于初中物理學困生來說,想要對其進行轉化是一項相對復雜的工程,需要教師有一定的耐心,同時還應該對學生現階段的學習狀態以及心理狀態有一定了解。從學困生形成的心理來看,其形成原因是多個方面的,教師要注意提升學困生的意志以及恒心,同時還要提升學困生對于物理學習的興趣,從而實現學困生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