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輝
(湖南省隆回縣灘頭鎮獅子完小,湖南 邵陽 422200)
筆者自任教以來,不忘教育者的初心,牢記立德樹人的使命,使教學工作有目的、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并完成。根據多年《道德與法治》一線教學,有些粗淺反思。
根據我們鄉鎮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不管是我們的學校還是教師,都存在著對《道德與法治》課缺乏充分重視的問題。一是體現在一直把語文、數學及英語當主課,把《道德與法治》等課當輔課。絕大多數的學校設置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計劃脫離了學生實際以及時代發展的步伐,令教學缺少科學性。二是由于鄉鎮教師年齡普遍偏大,一些教學觀念有局限性,道德與法治課往往也處于次要位置,經常會讓位給主要學科。教師平時也不會花很多時間進行教學,有些道德與法治課停留在課上念念課本完事,導致學生考試之前也只能采用死記硬背的形式復習。三是學校的德育工作與課程聯系不緊密,讓部分有想法的教師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想法和報復,而學校的德育工作也缺理論支撐難以實施。這些不重視使道德與法治課的實施遇到了困難。
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與時俱進,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教育同樣需要新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在教學中卻存在教師知識結構、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老套的問題,只講書本,只使用傳統填鴨式的灌輸方式。大量的書本知識進行的堆積的教學方式所產生的結果就是使學生容易產生反感思想,不僅不利于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也不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些在教學中急需改變。
學習,永遠都不是僅學習書本知識,僅會做試題做試卷那么簡單。特別是關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的道德與法治課應擺在教師教學的要位置。筆者認為在農村學校設置教學目標時,要因地制宜、因年級實施教學計劃。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與低年級學生上課注意力不同,低年級普遍存在上課精神不集中問題。要進行分類備課,不單純的講理論知識,對學生們容易走神,甚至想睡覺時,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教學模式。對高年級學生采取實踐教學、小組合作學習以及多媒體教學,讓他們理解課本知識;對低年級學生采取互動展示活動,比如給他們布置學習任務,準備些小故事,制作一些小物件,課上與同學們分享,讓他們從中懂得道理,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學到了知識。
新時期對道德方面的教學要求也越來越高,他不僅僅是一門簡單的應試學科。平時教師在備課時,還要結合教學內容,案例式的搞好教學設計;上課時要利用一些教學工具,情境式地將學習內容分解,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創新教學模式來推動課本知識;在完成知識點教學后,要設計不同的測試試題,鞏固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層面的內容,體現教學內涵。
小學階段是學生樹立人生觀的重要時期,學校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防止學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不容易犯錯、犯規、甚至犯法而誤入歧途。筆者覺得要將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緊密結合,充分體現出知識的實用性。在日常教學中要開展體驗性教學,對學生思想行為加以引導和教育。比如,在要低年級學生學“開開心心上學去”的時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們去過馬路,走斑馬線,紅燈停、綠燈行,用實際行動去引導學生遵守交通規則;尊重老人,在過馬路時看見老人提東西,引導學生攙扶幫助老人,幫老人提東西過馬路。在學校講“安全知識”時,舉例告知或提問增加學生記憶,如陌生人給東西不能吃;不能下河摸魚、洗澡;彈珠、彈弓不能帶來學校玩;電、煤氣等是危險物,使學生明白我們生在一個安全、文明的國家,是不允許存在任何危險行為的。
要培養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學生也只有擁有社會責任感了,才能夠在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不做違法的事。像我們的建國70周年慶祝活動,是我們中華民族及世界華人引以為傲的。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明白我們現在安定、幸福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我們要珍惜這美好的生活,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一個讓自己、家長驕傲的人,也能成為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人。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所有的理論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并且最后也要到實際生活中去運用,與家庭、家長密切相關。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要與家長建立良好的關系,通過與家長溝通,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想法,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通過開展生活化教學,切實使道德與法治教學得到提升。在教“孝順、感恩”時,要讓學生想一想家長平時在家不但要工作,還要干家務,尤其是農村的多數孩子家長一般遠離家鄉在外務工,家里只有爺爺奶奶帶。引導學生明白家長的辛苦,能夠在生活中幫助家里倒垃圾、洗碗、掃地、端茶送水、做飯。開展讓學生為家長洗一次腳等活動,有條件的拍視頻或照片發教師,然后在全班公開。讓學生感受家長平時為了自己而辛苦工作,感受下自己幫家長洗腳的心情,引導學生做一個孝順、懂得感恩的孩子,并激發他們好好學習,將來成為有用之材。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周圍環境存在息息相關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教學帶來了難度。但農村教師要將站在客觀立場,在教學中揚長避短,創新方式方法,一切從實際出發,把德育與課程有機結合,把實踐與課本相融合,開展能帶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讓學生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