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芳草湖農場中學,新疆 五家渠 831300)
隨著新課程改革實施,高考試題對學生的學科素養能力的考查越來越強烈的體現出來,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有意識的培養。
在2017年版的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中這樣來表述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
其中對唯物史觀這樣闡釋“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由表及里、逐漸深化的,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光是這樣看,我相信很多老師都不太理解什么是“唯物史觀”,那高中學生就更不懂了,更別提用唯物史觀來解歷史題。回顧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我們發現教材中關于唯物史觀主要涉及到幾個方面: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
所以在教學中歷史教師到底要如何讓學生感悟教材中的唯物史觀并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唯物史觀呢?下面就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中涉及到的唯物史觀來進行闡釋。
比如我們講“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時,必須運用唯物史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在封建小農經濟基礎之上。古代中國是自然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占主導的農業社會,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的小農經濟不利于抵御自然災害,因此這種經濟模式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以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而中央集權制度能夠凝聚分散的人力、財力進行重大工程建設,促進經濟發展,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簡單的說就是小農經濟決定和支撐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而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保護和鞏固了小農經濟。
同樣,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商品經濟的基礎之上。有了之前中國政治制度與經濟基礎關系范例的講解,自然而然地拋出問題,為什么古希臘會確立起來民主政治的制度,而不是中央集權制度。大部分學生自然開始往古希臘的經濟及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上去考慮。
古代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它的海外貿易特別發達,奴隸制商品經濟發展起來,商品經濟具有開放性、擴張性,有助于古希臘形成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和平等互利的社會觀念,這些都有助于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建立。反過來,古希臘民主政治進一步促進其商品經濟的發展。
以近代歐美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為例,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進行,工業資產階級興起并壯大,為了獲得在議會的更多席位,推動了1832年的議會改革,議會主導權由大資產階級向工業資產階級轉移,英國代議制不斷完善。英國代議制的完善,維護了政局的穩定,反過來進一步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通過分析,可以從最淺表的層面幫助學生理解,我們經常所說的“唯物史觀”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聯系怎樣感悟。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引起了“價格革命”,封建地主日益衰落,資產階級經濟實力迅速增強,西歐封建制度進一步解體。而羅斯福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對美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即國家干預相結合),使美國經濟逐漸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促進美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同時,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由歷史發展而來、社會存在和發展離不開歷史、社會和歷史存在著必然的繼承和發展關系的觀點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即唯物史觀。
任何事物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在看待、分析和處理問題時就會更加全面、更加客觀、更加符合實際
如對“重農抑商”政策的分析,重農抑商政策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商業搶奪農業勞動力,商業影響農業生產,封建統治者為了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鞏固封建統治而采取重農抑商政策。該政策在經濟上有利于穩定農業人口,推動農業發展,從而鞏固專制國家的經濟基礎。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維護國家的政治穩定。但是,長期的“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使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尤其到了明清時期,嚴重阻礙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造成中國社會遠遠落后于世界。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么會出現百家爭鳴,這與當時的社會存在有關。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大量私田私有,井田制遭破壞,以此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崩潰,諸侯爭霸戰爭不斷,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建立和強化專制中央集權制。禮崩樂壞、空前的戰亂和社會變革為各個階層的思想家們發表自己的主張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百家爭鳴”局面正是劇烈的社會變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應。
通過唯物史觀的感悟,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或探究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對知識點形成體系,尤其可以更加客觀全面的分析問題,經過這樣一輪的講授,學生學的開心,教師也講得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