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西縣協和中學,貴州 畢節 551500)
對中學新課程改革要求改“接受”學習方式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在這三個學習方式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是重點,探究是關鍵,而自主的關鍵是自疑,學生不能自主提出問題,就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本人結合多年數學教學工作的探索和體會,提出幾點粗淺的看法。
新課改中,已經把“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作為培養目標之一,寫入數學課程標準中。數學是培養學生質疑素質,提高探究、創造能力的極佳素材。“數學的本質是自由”,它最能激發人的自主探究、自由創造的本能。它的方法靈活性與多樣性使人敢于突破常規,不迷信書本、權威,有創造的膽略和勇氣。但是許多人甚至許多數學教師,一提到素質、探索、創造就覺得很神秘,高深莫測,認為與中小學數學不沾邊,在教學中仍習慣地按老一套照搬照套,缺乏對學生質疑素質,探究能力有意識的培養及潛移默化地影響。歸根結底,是認識不到位,觀念沒轉變。對于中小學生,我們要廣義上理解素質的含義,把素質的范圍看得廣一點。只要有點新想法、新設計、新方法,就稱得上有素質。因此,在數學教學中,不要過低地估 計學生素質,認為學生什么都不會,事事包辦代替,點點沫沫一講到底,自然走入接受學習的老套。要相信學生,通過設置氛圍、營造問題情景,給學生思考、自疑、探索、表達的機會。做到學生能學會的知識不講解,學生能發現的問題不設問。
“數學是煅煉思維的體操”。數學教學理應是培養學生質疑素質、探究性思維的“操場”。數學教師應該是“導演”而不是“演員”。
探究性教學顯著特征之一是教學內容問題化。數學學習過程,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但在實際數學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只是將過去的“滿堂灌”改為“滿堂問”,只重視向學生提問,忽視啟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的問題意識得不到發展,真正的探究性學習也就難以實現。探究性學習強調的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由學生自行設計并控制整個學習過程,人中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要始終把提出問題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通過再現知識產生過程,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激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并啟發他們深入探究問題,尊重學生個體體驗。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重為重要”。
首先要創設一個充滿理解與寬容的心理環境。只有保障學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學生大膽質疑。如果學生的質疑得不到教師的肯定認可,反而經常遭到批評、諷刺、挖苦,那么學生的質疑欲望和行為就會受到壓制,久而久之就沒有學生再敢質疑 了。
因此,教師要扮演好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建立起和諧、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互相學習,共同促進的新型師生關系,構建充分交流、自由交往、民主討論,彼此激勵,平等對話的小組合作學習網絡。最大限度地實現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與溝通。有意識地把學生引入一種最佳心理狀態,通過心理上的接受,達到問題情境的共鳴和融合,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索。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對學生提出問題的“評價”,教師應站在建設性的高度、贊賞的立場,盡可能多地給予鼓勵、肯定和表揚,倡導學生大膽想象,提出別出心裁甚至古怪的問題。
其次要幫助學生沖破迷信權威的心理障礙,給學生以質疑的信心。教學要充分利用教材、教輔等權威書籍中的不足、遺漏甚至錯誤,以及教師“無中生有”的故意出錯。讓學生明白任何人都會出錯,沒有絕對的權威,老師專家也不例外。鼓勵學生大膽向權威的觀點提出挑戰。這樣做不僅能提高學生“免疫能力”而且能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和質疑品質,有助于質疑意識的形式。
數學是在實際應用中不斷產生并發展的。因此數學課堂教學的重心要轉移到引導學生自身操作過程上來。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研究的過程,包括知識產生的背景、知識的價值和應用、知識的未來和發展等。如教學一元二次方程時,為了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研究的過程,教師可引用生活中的實例:學校準備在宿舍樓后面修建一個面積為50平方米的長方形自行車棚。一邊利用宿舍樓的一后墻,并利用已有總長為25米的鐵圍欄,請你設計。如何搭建較合適?學生列出方程后跟學一元一次方程比較,很自然提出疑問,這是個什么方程?這種方程如何求解?再現“過程”,讓學生有一個積極思考的過程,通過引導學生的觀察、聯想、類比猜想,進而鼓勵學生提出合理的疑問并積極探究。
通過對解決問題的深入反思,不僅能鞏固知識、方法,避免錯誤,而且能使學生逐步掌握質疑的主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