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河夾鎮中心小學,湖北 十堰 442634)
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一定程度上發散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生在多媒體課件的引導下,對文章進行正確有序的分析,也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首先,對于從業時間較長,年紀較大的小學語文教師,接受新事物速度較慢,理解計算機技術的能力相對落后,因此他們很當中很多教師不能夠完全掌握信息技術在教學當中的應用手段。通常只會簡單地使用多媒體和計算機,比如PPT教學播放視頻、音頻等,運用能力不足。其次,部分教師對于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掌握不夠準確,在應用信息技術上,把握不恰當,造成事與愿違,影響了教學質量。最后,很多語文教師過度的依賴信息技術與學識,而忽略了課堂上與學生的有效交流[1]。
在目前語文教學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信息技術就是多媒體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有效結合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經常會被多媒體播放的音頻和視頻所吸引,而抓不住教學當中的主要內容。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過度的使用多媒體會造成學生語言文字學習能力缺失[2]。
信息技術與語文的有機結合,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課堂質量。例如,教師在講解《海底世界》這一節課時,由于學生對海底世界的了解不是很深刻,甚至有的學生還沒有見過大海。所以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來進行輔助教學,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海洋是什么樣子,海的底下有什么,并且配上悠揚的音樂,讓學生真正領會到海底世界的神奇和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地學習和拓展,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也能更好地掌握語文學習技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有很多古詩詞,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理解能力較低,對于古詩詞的認識也不夠全面。有些古詩詞意境悠遠,語言優美,然而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無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古詩中的美。所以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展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來進行輔助教學,應用多媒體展示豐富直觀的古詩詞景觀,有助于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就能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古詩詞中的美感,產生學習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自覺地投入到古詩學習當中[3]。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小學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微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小學生生活環境和性格特點各不相同,所以學生的學習水平也參差不齊,對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不夠強。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積極與學生溝通,并且錄制相應的微課來引導學生學習。由于微課的時間較短,大約在3—8分鐘,符合學生尚不成熟,注意力不夠集中的特點,正好可以在短時間內進行學習和提升注意力。而且微課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在課后和課余時間也能進行語文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加深了學生的學習基礎,使學生能夠提高自身的積累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等之類的諸多有關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的話題,都在指向只有對某件事感興趣了,那么才有學習的欲望。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在課件中創設一個情境,精心設計課堂導入作為課程的開始,從源頭處入手,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通過課件展示出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教材內容所指,形象直觀地以視聽并用的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此情景中,帶著濃厚的好奇心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主動進行探究學習。
例如,在教授《放風箏》一課時,教師在課前利用信息技術在網上下載有關放風箏的視頻資料做成課件,然后找一首含有風聲的輕音樂。在正式桑科室,先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伴隨下初讀課文,感受放風箏時那種輕松與暢快,讀完課文后播放視頻資料給學生觀看,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雙感官調動,會極大地激發學習學習的興趣,迫不及待的進入到課文內容的深刻理解中去,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4]。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推動了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在內容和教學方式上均有重要的創新,有助于語文教學實現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得提升。但是在當前的教育教學當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優化和完善,以求切實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落實素質教育,促進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