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縣中學,河北 保定 055750)
有效的課堂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樂趣,有效的課堂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能力吸收,但是現在我國的課堂有效教學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對于像數學這樣的工具類學科,教師無法正確地認識到如何進行有效性教學,所以一時間各個學校各個教師之間開始開發有效性教學的方式。本文對高中數學教學新方法進行了探索實踐,現總結如下,以期更好地開展數學教學,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效。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應根據現有的教學內容,確立一個開放的全面的教學目標,既保證面向全體,又做到培優補差;既重視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又重視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培養。在目標任務分層上,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對知識、情感、學法、思維訓練、實踐技能提出相應目標,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發展,在不同的學習領域都有所提高。
備課不是把《教參》上的目標進行簡單的復制粘貼,教師只有深刻理解了教材的重點、難點,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我們強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深刻理解數學學科的本質,把握數學思想和方法,整合課程資源,豐富數學學習內容,并根據不同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努力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發展。
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體現在于學生。課前準確了解學生現狀,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一堂課學生要有所發展,首先要明白學生的起點在何處,有哪些已有的知識,有哪些已會的技能。我們在教學設計中要針對全體學生,突出因材施教,促進全體學生有效提高和進步。為此,教學設計中可采用“低起點、多層次、勤交流、常總結”的方法。
在數學學科中,問題是核心,是靈魂,只有有了問題,才能促使學生探究活動的展開。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我們應當利用有效的提問方式恰當地提出問題,并運用一定的技巧引導學生作答。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我認為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提出的問題必須從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結構出發,使其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并有促使學生生成思維的驅動力;課堂提問不是任意進行,而是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必須與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情況相一致,比如,教學達到了矛盾處、疑問處、關鍵處等等,都是提問的好時機;提出的問題應當合理、適度,不可出現滿堂問現象,問題也必須一針見血、正中要害。只要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遵循這些準則,就能在課堂上做到游刃有余、得心應手。
要把數學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生合作解決真正的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創設促進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善于觀察、認真分析、發現問題的能力。其次,要積極開展合作探究,交流得出很多結論。當學生所得的結論不夠全面時,可以給學生留下課后再思考、討論的余地,這樣就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索的動機,培養他們自主動腦、力求創新的能力。合作學習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學生個體的社會化發展創造了適宜的環境和條件。教學實踐中,我們注意到:在很多情況下,正是由于問題或困難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學習顯得更為必要,每節新課前教師應要求學生依據導學提綱預習本節內容,要求將學生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記錄在筆記本的主要區域,課前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課堂中解決,課堂中未弄明白的問題課后解決,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小組解決,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請教老師,實現真正的“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沒有問題就尋找問題,鼓勵引導學生在同桌、臨桌之間相互探討,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體驗問題的解決過程,更多地鼓勵學生獨立審題、合作探討,把問題分析留給自己。這種做法的出發點就是避免學生對教師的過分依賴,當然他們歸納基本步驟和要點遇到困難時,教師應施以援手。以遞進教學法中的題目為例,雖然有多數學生能夠答出問題,但其中能夠理解題目內涵的卻是極少數,此時如果教師不對學生開展針對性引導,而只對解題技巧進行展示,就無法讓學生理解題目內涵。
總之,想要提高高中數學的教學效率,教師就要主動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引導,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鼓勵學生說出看法,使學生對學習數學有濃厚的興趣。相信通過這些策略的運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一定可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