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城市職業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我國經濟轉型時期需就業數總量大,就業問題是全民共同面對的普遍問題。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推行,每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增加,結果是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明顯小于供應量,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明顯。
(一)工商管理專業人才需求:
我國20世紀末引進工商管理專業,到現在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工商管理專業培養學生掌握現代企業管理的方法和實用技能,能幫助用人單位科學的經營決策,實現企業發展的有效管理。
在知識經濟時代,新型經濟不斷壯大,產業發展逐步升級,企業對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依然強勁,其中,社會更加需要綜合型戰略管理人才和新經濟操作層管理人才。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就業需求存在,就業面廣,但還存在總體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也存在國家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的有力扶持。所以,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找到工作的情況依然較好,但找到好工作日漸困難。
(二)工商管理專業學生主要就業去向
根據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其主要就業方向有:(1)財務管理: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掌握投資、融資及利潤分配管理的專業知識,可以在事業單位、企業、金融機構、會計事務所等從事財務管理的工作。(2)企業管理: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學習了企業發展相關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一系列知識,可以在企業中從事企業管理的工作。(3)人力資源管理和人力資源師: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學習了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知識,可以從事企業人力資源規劃、績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等工作。(4)項目經理:工商管理專業學生通過管理活動原理的掌握,具備組織設計、合理安排、良好的協調等管理能力,可以從事企業項目經理工作。(5)市場營銷: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具備決策、營銷管理能力,可以到企業從事銷售、公關等管理性工作。(6)其他包括咨詢服務及其他相關經濟管理工作,或在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仍然表現出不平衡,不同地區產業發展和經濟管理活動有差異,對人才的需求也不同。但相同點是經濟發展的形勢使得企業不得不選擇技能型人才,以滿足其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是為培養技能型人才創辦的,理論上高職院校學生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情況下具有較強競爭力。但是,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形勢并不樂觀,就業競爭力不強,表現為:
(一)企業偏見:我國高等教育辦學的一個特點之一是非職業院校招收學生的高考分數比高職院校學生的普遍要高。側面表現為非職業院校學生學習能力,進而引申到其他能力都比高職院校學生強。這種偏見導致在同等情況下,企業招聘或用人時偏向非職業院校學生而不是高職院校學生。
(二)知識結構不合理:高職院校普遍辦學時間不長,辦學經驗不夠豐富。在培養學生的時候,培養重點與社會實際需求往往存在脫節的現象。高職院校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導致其不能很好地勝任崗位,或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
(三)高職院校學生自身特點:高職院校學生確實存在理論知識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低,自信心明顯不足,甚至在求職時表現為就業主動性差的情況。很多高職院校學生在同等情況下與非職業院校學生面對競爭時,會自覺不自覺的居于不利地位。
高職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必須提升就業競爭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并將越來越緊迫。通過分析目前社會需求的特點,高職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的途徑包括:
(一)強化知識專業性,知識結構合理化。
知識的專業性依然是企業最重要的需求,高職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必須加強系統的學習和訓練,具備必需的知識、技能和素質。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優勢應該在實踐能力,必須在崗位鍛煉方面進行強化,以實現知識結構合理化。如果高職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基礎知識厚實、專業性強、實踐能力強,必然會成為用人單位渴求的人才。
(二)擴大知識面,用先進理論知識武裝自己。
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將來要做好管理類工作,必須具有寬廣的知識面。我國工商管理專業引進自國外,在適應我國國情中得到了去粗取精的煉制。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上又出現了新的先進的理論知識值得借鑒,幫助學生用新思維解決出現在我國工商管理方面的新問題。相比之孤陋寡聞的學生,當然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三)增強信心,提高適應能力。
比之非職業院校學生,高職院校學生在技能方面獨有優勢。只要確實在知識、技能方面打下了穩固的基礎,做好了充分地準備,就應該有信心與非職業院校學生面對同等的競爭。另外,我國高校畢業生普遍需要提高適應能力,高職工商管理專業學生也一樣。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競爭是未來長時間存在的,只有去適應它。
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學生通過提升就業競爭力變成“金子”,必然成為企業求之若渴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