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市西秀區寧谷中學,貴州 安順 561013)
學生初學化學時都有極強的好奇心,但是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限。而初中的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展開的,所以教師有必要設計好實驗環節,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筆者將課本中幾個比較傳統的實驗模式進行創新,通過實驗的創新與改進,學生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下面以幾個實驗為例,分析筆者是如何對化學實驗進行創新與改進的。
初中是學生剛開始接觸化學的時期,難以理解較為抽象而枯燥的化學原理或概念。實驗是化學學習的基本方法,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通過化學實驗,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熟悉實驗操作的各種注意事項和規范性流程,還能夠更好地熟悉課本知識,增強對各種抽象化學概念或原理的理解。
化學實驗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和趣味性,能夠較為直觀展示出書本中所提到的實驗現象,學生在操作化學實驗的時候,處于較為主動的學習狀態,而不再是被動的學習,這能夠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中,通常用到的實驗器材和藥品有:廣口瓶、記號筆、燃燒匙、導管、止水夾、酒精燈、橡膠塞、燒杯、水。在傳統的實驗中,通常是先將集氣瓶按體積等分成五份兒,在集氣瓶底加入少量的水,然后點燃紅磷,迅速插入廣口瓶,塞好瓶塞,并將導管伸入盛有水的燒杯中,等紅磷燃燒完冷卻后打開止水夾,觀察廣口瓶內水面的上升變化。這個實驗有以下缺點:紅磷伸入廣口瓶時,會導致氣體外逸,導致實驗不準確,紅磷的燃燒煙霧有毒,因為水是無色的,不利于實驗現象的觀察。針對以上現象,筆者作了如下改進:將紅磷換為黃磷,增加一個盛有開水的燒杯。將另一個燒杯里的水變為紅色墨水溶液,將裝有黃磷的廣口瓶放入盛有開水的燒杯中。這樣隨著廣口瓶內溫度上升,黃磷自燃,避免了之前在外邊點燃紅磷再放入廣口瓶內導致氣體外逸,打開止水夾后,燒杯內的紅色液體進入廣口瓶,便于學生觀察,又因為整個實驗過程一直在密閉的情況下進行,不會導致產生的有毒煙霧出現在空氣中,便于環保,也便于學生觀察,同時大大增加了實驗的準確性。
在用酸堿指示劑檢測酸堿溶液的實驗中,傳統的實驗會用到四個試管、酚酞試液、石蕊試液,然后在兩個盛有酚酞試液的試管中分別加入酸性溶液和堿性溶液,觀察顏色變化。之后在盛有石蕊試液的試管中分別加入酸性溶液和堿性溶液,然后觀察顏色變化。傳統的實驗存在以下缺點:浪費了藥品,四個試管同時進行,學生容易混淆實驗現象,不便于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分析。對于這個實驗筆者做了如下改進:將四個試管換成一張吸水性強的白紙,然后用記號筆分出四個區域,在四個區域分別寫上對應的漢字進行區分,一區域、二區域滴上石蕊試液。另兩個區域滴上酚酞試液,然后再將酸性溶液和堿性溶液分別滴在石蕊試液和酚酞試液上,最后拿起白紙向學生展示實驗結果。這樣做的優點是節約了藥品、操作簡單、實驗結果便于學生進行觀察對比。
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生活物品雖然比較常見,但通常不會被學生想到用于化學實驗中。為此,在生本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這些物品,為學生搭建化學實驗探究的平臺,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物品的帶動下,感知化學,體驗化學,進而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這也是生本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例如,在進行“燃燒條件”探究實驗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中比較常見的金屬筆和紙張設計探究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想。比如,可以將紙張撕成紙條后纏繞在鋼筆的筆套上,然后放在酒精燈上,學生會發現紙條無法燃燒,但抽出筆套后,紙條就能迅速燃燒起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互動探究,共同探討燃燒的秘密。這看似簡單的化學實驗,卻能讓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并在化學實驗中學會積極運用化學知識。
化學實驗課不應該局限在課堂當中,畢竟化學知識是來源于生活,最終還要回到生活中去的。化學的課外實驗活動能夠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對于化學教學來說意義深遠。因此,初中化學教師要積極倡導學生開展課外的實驗活動,鼓勵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比如制作化學保暖袋、肥皂、隱形墨水等等,這不但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現象,發展學生的化學興趣,還能讓學生學會思考,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精神。
綜上所述,教師要基于生本理念對初中化學實驗教學進行創新與改革,以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為本,喚醒學生對化學實驗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讓學生樂于思考、樂于討論、樂于創新,進而樂于學習化學實驗,真正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從而實現改善實驗教學現狀以及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