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溪路69號下關一中,云南 大理 671000)
所謂創設情境就是指根據我們現有的物理教材具體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以高中生不同的年齡心理活動為基礎,課堂中物理教師運用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和社會信息與相應的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設計一些真實的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形和景象。這種教學情境的生動性與形象性可以使高中生有明確的認知目標和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能力,還可以有效地引起高中生的心理追求和學習態度體驗,有效調動高中生學習情緒,激發高中生大腦思維,激活高中生課堂積極性,促進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
緊密聯系高中生生活體驗來創設教學情境。比如在我們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知識這一課時,物理教師可以采用讓全班同學用肢體語言表演開車、緊急剎車、左拐、右拐。以此來引入本節課的知識學習,積極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注意力,讓學生可以更好的有目的探究本節的內容做好準備。教師還可以巧妙用與生活體驗相反的情境,設置誘思點。如:在學習動量定理知識時,物理教師可以在學生的意識中雞蛋摔在地上就會破碎,設置雞蛋不會破碎的情境:課堂中教師在地面上墊上厚厚的海綿,將其放在講桌后面,然后把雞蛋舉到盡可能的高度,讓雞蛋自由落下,而雞蛋卻并沒有碎,以此來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比比皆是,教師可以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從學生生活體驗入手,這樣許多物理問題就會在學生的討論中就迎刃而解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濃厚的興趣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并以渴求和愉快的心情去學習、探究。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能以鮮明、直觀、形象的、意想不到的、極有說服力效果在物理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探究的動機。實驗可以實現多種形式,課堂上、課堂下。引用實驗并創設情境可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如“電場強度”這一節,場是摸不到看不見,但卻存在著,所以可以采用范氏起電機,讓學生站在絕緣板上,用手觸摸范氏起電機的小球,人帶電后頭發豎起、散開給學生足夠的感官刺激,引起學生對電現象探究的濃厚興趣。再如探究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時以實驗設置情境,使學生一直在實驗的情境中親身體驗法拉第的發現過程。
但在在實驗創設探究情境同時一定要讓學生知道由興趣引發的探究點那里,自己要干什么?不然進行演示實驗,分組實驗時就會流于形式,看看熱鬧學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實驗,反而會失去興趣。探究式教學對學生培養應遵循先提出問題→設計實驗→進行實驗→發現現象收集數據→得出結論,這樣就增加了實驗的趣味性、目的性和充分發揮了實驗的功能,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體驗成功快感,提高學生繼續探究下一個問題的興趣和愿望。促進教學內容的順利完成。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提出問題是探究式教學的起點和關鍵點。“探究來自于問題,問題始于質疑”朱熹曾提過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教師善于設置疑問創設為題情境,不僅可以激疑啟思,活躍思維。而且能在解決問題的過錯那中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由于教材的特殊地位,其中的問題多為陳述性的問題,一般很難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教師的作用恰好要在這里體現出來,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設計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最大限度引發學生積極思維,這也就是在探究式教學中最中心環節,對程度比較好的學生。可以增大問題的開放性,例如平拋知識可以解決哪些問題?而程度差一些的學生設置問題是就具體化一些如:如何利用平拋的知識測出拋出時的速度?即讓他“跳一跳就可以摘桃子”,將學生引入他們認為值得探究問題中。
教師的提問必須問在學生有疑之處。有些問題表面看學生好像沒問題,換個角度提問,就出現問題,實質是學生自覺無疑問,實則有疑問。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疑問,教師可以采取學生的易錯點提出問題。例如學生按照物理概念五要素自學完成后可以用這樣的一道題來進行檢測:
質量為m的物體放在水平桌面上,用一個水平推力F推物體而物體始終不動,那么在時間t內,力F推物體的沖量應為多少?
學生回答得非常正確:Ft,這時老師不妨反過來問一下物體不是始終沒動嗎?有些學生就會修改答案,是零!而且解釋原因也并不唯一。這樣看來學生沒有弄清楚是是一個力的沖量,還是合力的沖量?根據學生的回答形成探究點分組討論。對沖量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的認識提高一步,又為動能定理的講解奠定基礎。
在高中物理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有多種渠道,可以采用源于學生生活的問題和有意義的提問,用“多種多樣”的生活經驗形成物理問題;用手腦并用的物理實驗形成問題;物理教師可以精心設計的課堂討論形成問題;以意料之外的計算結果形成問題;以真實可信的物理史實形成問題;以豐富的網絡資源及多媒體課件形成問題等等,最終達到最終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