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安市相城鎮中心小學,江西 宜春 330800)
所謂數學核心素養,指的是數學的基礎知識點、技能、思維方式以及應用能力。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要著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特別是要積極有效地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以及推理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對數學核心素養存在認識不足的現象,而這一現象反映在實際數學教學中又以課堂教學最為明顯。(一)數學核心素養與數學基本技能概念不清。傳統的數學基本技能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數學核心素養。由于部分教師對于數學核心素養認識存在偏差,導致將二者混為一談,盲目地讓學生反復鞏固數學基礎知識,進行數學訓練,以求學生能夠熟能生巧,達到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目的。然而,實際的教學成果與預期存在很大的差距,雖然這種手段對于小學生掌握數學基本技能來說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對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來說收效甚微。總之,核心素養不僅對學生的基本數學技能與理論知識有一定的要求,還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一味強調模式化的數學訓練,對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具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抑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高。(二)主觀狹義的定義數學核心素養應用范圍。對于數學核心素養應用的范圍,很多教師理解得非常主觀、狹義,他們認為,數學教材中所包含的教學內容,并不是所有的都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僅僅只有一小部分能起到相應作用。這種主觀的定義,將直接影響小學數學的日常教學方向,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與延伸,與教育部所提出的"強化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理念背道而馳。其實,應用的廣泛性是數學核心素養的一大特點,而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進行有機結合更是其寬泛性的體現,因為它不僅局限于數學意識,還涵蓋學生對于數學的應用、學習能力與創造行為等。因此,教師過于狹義的定義,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教師不應輕視任何一節數學內容,不能放松任何一堂教學課堂,要有意識地培養與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史應該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基本出發點,并在數學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重視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形成良好的數感。”數學意識是數學思維發展的基礎,良好的數感則能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科學的直覺。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感不僅是學生數學態度的反應,更是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反應。具備良好的數感及數學意識,使學生對數字及運算具有一種敏銳的洞察力,能夠捕捉到生活中各個方面所包含的數學特征,使學生感知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懂得數學的重要性。比如在教學的過程中很多一年級的小學生對于“幾”和“第幾”概念難以分清,于是我通過在課堂上創設一個生活中的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幾”和“第幾”不同。大家早上來上學的時候可能有時候爸爸媽媽較忙,沒有時間做早餐,我們爸爸媽媽可能會帶著我們買早點吃。于是我創設了一個早點鋪子,找了5個同學來扮演顧客,讓他們按照先來后到站成一列,設計了一系列問題:一共有幾個小朋友排隊買早點吃?從左起數,誰第二個能夠買到早點?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掌握了數學知識,培養了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的意識。
為了更好地滿足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求,教師在開展實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及時轉變課堂教學的思想,摒棄傳統教學課堂中的“灌輸式”教學,明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主導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有趣的課堂學習氛圍,用這種方式能有效加強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讓學生在情境中更加容易的理解課堂教學中的知識點,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識,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價值與魅力所在。
例如:在講解“平移與旋轉”這部分知識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來輔助課堂教學,在課前做好相應的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放映火車以及旋轉木馬等啟動的片段,讓學生根據這些直觀的片段理解和掌握關于“平移和旋轉”的知識點,這其中包含了“平移和旋轉”的概念以及性質等。與此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進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老師一般對學生講課主要是對一些概念性的知識點進行講解,這樣課堂會顯得特別的枯燥無聊,學生同時也不易于接受,如果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的過程中講一些數學文化故事,可以提高學生們的興趣,便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與消化。比如講解圓周率的時候可以將圓周率的發展進行國外和國內的對比,對于圓周率來說外國的發現與我國著名數學家祖沖之的發現要遲多少年,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將圓進行手工分割,從而推出圓周率是怎么得來的,這樣可以教學效果更好。
培養與強化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教師應該從日常教學中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與啟發學生從數學的視角看待生活問題,將學生的各項數學能力的培養作為開展小學數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