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芳琴
(甘肅省隴西縣城關第二小學,甘肅 定西 748100)
要想上好一堂語文課,教師首先就得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語文意識。語文教師上課時沒有語文意識,乍一聽有點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然而現實中有些語文課,雖然在課堂中很忙活,師生對話也很頻繁,討論氣氛也相當熱烈,但稍一考察,就會發現這堂課缺少“語文味”。教學課例:某老師教學《月光啟蒙》,她的第二課時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抓住課文的重點— —歌謠、童謠展開教學(15分鐘)。然后總結全文,升華主題,延伸凸顯母愛(25分鐘)。在這一環節中,任課教師找了許多歌唱母愛的歌曲,先讓學生聽,接著又讓學生跟著唱,最后讓孩子選擇一首唱出心中對母親的愛。整堂課下來,真正讓學生通過文本來體會語言文字如何表達運用的時間非常少。在授課過程中,我們可以整合音樂、美術、戲劇等學科的內容,讓學生能更輕松愉悅地學習語文。同時也能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讓學生的視野變得開闊,更能體現大語文觀。但是這種整合務必要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以語文學習為主軸。2011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性質進行了界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與其它課的本質區別就是我們的教學目標應鎖定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上。但可惜的是,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的語文教師往往把握不準這一教學目標,缺乏語文意識,結果只能是使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 針對語文課堂缺少“語文味”的現象,筆者常常這樣思考,語文課程作為一門獨立課程,應該具有區別于其他課程的本質特征,也就是說語文課教的內容是其他課教不了的,是無法代替的。語文教師應該牢牢抓住語文課程的性質,把課程目標和內容主要聚焦在學習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上。
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道:“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找,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竟有許多青年在學校學過好幾年國文,而文章還寫不通的。其原因也許就在學習未得要領。他們每日在教室里對著書或油印的文選,聽老師講故事,故事是記得了,而對于那表現故事的方法仍舊茫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精力不應該放在對課文內容的解讀上,而應該聚焦語言文字本身,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重心轉移。某老師教學《新型玻璃》時,是這樣設計的:本文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它們分別有著怎樣的特點、作用?小組合作,設計一個表格,然后充分地讀課文,自主學習了解新型玻璃,把不同玻璃的特點和作用填在表格里。學生們很快就從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完成了表格的填寫。通過全班交流,同學們也了解到5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及作用。但是在授課中,關于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說明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老師卻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感悟、理解、吸收、內化。這位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僅僅讓學生感知理解了這篇課文的內容,而忽略了課文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負載信息的。長此以往,學生通過語文閱讀課學習獲知的是文本中包含的思想、情感、道德、文化等信息。如教學《中國石拱橋》時,就討論石拱橋的歷史、外形、結構等;教學《月光曲》時,就討論月光曲是怎樣譜成的。教師的這種僅僅教課文的方式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并沒有幫助。這或許就是現在的許多學生雖然學過好多年語文,但作文仍然不會寫的原因。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在教學《新型玻璃》一文中,是這樣設計的。第一課時,只是帶領學生認認真真地把課文熟讀,并對學生不懂的地方略作點撥,沒有進行任何繁瑣的分析;第二課時,于老師沒讓學生回答“新型玻璃有哪幾種,都有什么特點和用途”這些問題,而是把學生分成五組,分別給五種玻璃寫“自述”,要求他們把各自的特點、作用寫出來,還要有廣告效應。這一做法十分高明。于老師的教學不是只停留在對文本的理解這一層面上,而是引導學生將理解的文本(新型玻璃的種類、特點和作用)作為語言文字運用的素材,然后重新組織語言,把自己的理解思考表達出來。可以說,于老師的這堂課真正實現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
教學內容少而精,本來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但在小學語文課的教學中,一堂四十分鐘的課通常涵蓋了不下十幾種的語文教學內容。如修辭、歸納課文主要內容、體會詞語表達效果、認識環境描寫、人物描寫的方法、理解段落結構方式,等等。當然,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想盡可能地把更多的知識教給學生,但結果是否真如老師們設想的那般美好呢?事實上,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東碰一下西摸一把,看似什么都講到了,實際上等于什么也沒有教、什么也教不會。比如一個小小的比喻,從小學一年級講到了高中畢業,甚至到了大學還有涉及,結果卻是學生依然不太會使用。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教不會一個比喻,這只能說明教學效率實在低下。其實,每次上課碰到比喻都會講,但每次的課堂都還要包含其他的十幾個語文內容,所以教師們只能蜻蜓點水地提一下。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進行合理取舍,且須有側重點。 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的課程,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所以,我們就應該在課堂中多多增加讓學生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機會。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之所以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把握不準教學內容。語文教師應該具有語文課程意識,變“教課文”為“教語文”,保證教學內容的少而精,以便讓學生在課堂中能進行語文學習的實踐活動。只有這樣,我們的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效率才會得到大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