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啟明
作為《“1+3”對口幫帶促進藏區青年教師快速提升實踐與研究》省級課題的主研人員,在全縣上示范課,上統編版四年級下冊一單元習作:“我的樂園”。要舉行集體備課。首先我認真鉆研教材,統編教材無論是指導思想,還是編排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作為一線的語文老師,一方面需要切實研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語文課程標準解讀》《語文教學實施指南(小學卷)》等指導文件,了解本課程的教材體系和基本內容,明確本課程在學生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上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需要認真研讀統編教材的編寫特點,把握編寫者的編排意圖和教學目標,把握教材所提供的語文活動的教學內容,才能用好教材。習作:“我的樂園”要求我們選擇一個給自己帶來歡聲笑語的地方,它是什么樣的?你最喜歡在那兒干什么?它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快樂?別人讀了你寫的文章,自然的能感受到這份喜悅和快樂。要想寫出這份喜悅和快樂,我們就要細致觀察寫出“樂貌”(樂園的外貌),真實體驗寫出“樂事”(樂園的趣事),用心感受寫出“樂感”(對樂園的感受),做到有景有情。
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發展、學生素養的提高為立足點,要使備課工作切合實際,有的放矢,備課不僅要備“死”教材,更多地要備“活”學生。教學是師生共同的參與活動,他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需要相互協作配合。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生動活潑的人,就要我們多去思考學生在課堂上需要什么,怎樣才能有利于他們素質與能力的提高。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同時,需要結合平時對學生學習態度、發展水平、認知特點等情況的了解,研究當前所講知識內容在學生學習時可能遇到的問題,確定如何針對學生和教學特點啟發學生,對優秀生和后進生可能產生的問題如何照顧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達到學生“跳一跳,自己摘到桃子”的課堂效果。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五單元習作:“游___________”時,我對學生做了一個小小的調查,班內小朋友游覽過哪些地方?哪個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有哪些所見、所聞、所感?今天小朋友們回家畫一幅自己游覽路線圖,好嗎?然后我把這些了解、分析結果納入課時計劃,為講授新課打好基礎。
合作是進行集體備課的前提條件。我們知道,評價一個教師教學的好壞,并不是看他對既定的教案執行得如何,而是看他能否根據具體情境快速調用與學生學習相匹配的教育策略靈活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個體醞釀的基礎上,進行假設型備課。討論時,教師間要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的氛圍,著力思索課堂如何實現教學、教育與學生發展的統一,確定如何針對學生和教學特點啟發、引導學生,并對課堂可能發生的情況從多方面進行估測,從而設計多角度、多層次的策略庫,以備在課堂中能迅速調用,教師在討論中各抒己見、相互啟迪,思維在碰撞中閃出火花,這樣的集體備課,才能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才能優化課堂、整體提高教學水平。
課上完后,我們應善于對教案進行反思補充,對教學的成功和不足之處,做出簡要分析,總結成功經驗,提出改進意見。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才能揚長避短,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因此“教案+反思”的二次備課形式應成為我們進行“終生備課”的重要模式。李鎮西老師曾說:“對一個教師來說,推動其教育事業發展的應該有兩個輪子,一個叫作“情感”,一個叫作“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熱愛孩子,忘我工作,并從中體驗到奉獻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確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學而理性地設計、實施自己的教育,同時不斷地總結、提煉、升華自己的教育實踐。“教師不是一支默默流淚的蠟燭,而是一輪燦爛耀眼的太陽!”要達到這般境界,我們教師就必須學會反思,什么叫反思?就是思考每天從事的平凡工作,通過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實踐而不斷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對自己教育行為乃至教育細節的一種推敲、追問、審視、批判、肯定、否定……當然,這里所說的反思,決不是簡單的想想,而要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寫作、不停地思考。
集體備課,雖然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這樣的備課實質上是以精選的代表性課時為載體,指向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的過程。大家在思想碰撞中、集體智慧下,定會有精彩的教案設計。這真是一種最有效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集體備課正是適應了新課程改革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之一。當然集體備課是一項極其細致、復雜的創造性活動,如何集體備課,讓課堂優化值得我們每位教師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