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黃埠中心小學,江西 余干 334000)
美術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美術教學中,不能將美術學習作為單一的技能學科,應注重對學生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由此可見,美術學習作為重要的藝術學科,應使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情境、多樣的文化滲透以及實踐性活動中展開趣味性學習。以拉近生活與美術的距離,使學生走近美術、對美術創作產生強烈的欲望。從而,在特色化美術教學中,促進小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其未來高階段的學習和成長奠基。
小學生活波好動,認知和思維能力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小學也是孩子進行體系性學習美術知識的初級階段。多數教師還是依照“教師教畫、學生學畫”的方式推進美術授課,不僅教學刻板、乏味,使部分學生喪失了美術學習的熱情;因學習脫離生活,模仿式教學難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更使美育失去了其本身的價值。
多數教師都是習慣依據教材施教,未進行延伸教學。因小學生的生活閱歷、社會經驗較少,外加教學缺乏有效的引導,忽視對學生的興趣培養,導致學生匱乏繪畫與創作的熱情,這樣的美術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老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理論,其反對機械施教,注重對學生創造性和獨立性的培養,以聯系生活法促進教育。此外,生活化教育法既破解了課堂教育的局限性,倡導教學做合一,也是一種終身教育。
在小學美術學習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法,有助于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促進學生的認知、觀察、思考能力以及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從而,一方面賦予小學生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的眼睛和能力,更將促進其個性的發展,使其善于于細微處見不同,并能夠以色彩、符號、線條將其表現、概括出來;另一方面有助對其靈感的激發,使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現實結合而變為豐富的美術創作靈感。例如,龍的誕生,其形象是虛擬的,但頭似駝,角似鹿,耳似牛,項似蛇,鱗似鯉,爪似鷹,卻都是源于現實生活的真實存在。
小學生天生喜歡生動、有趣的事物。為此,教師可運用生活化元素作為激趣導入,調動小學生高昂的美術學習熱情。例如,在“迷彩服”的學習中,教師可用微課為大家播放武警在叢林中身穿迷彩服執行任務的片段,并可以讓大家比賽找一找畫面中有多少武警人員。以趣味教學導入,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聯想。并可以此為契機,以漂亮的動物斑紋為設計靈感,發動大家進行服飾設計。將學科特點與小學生的認知、學習規律相結合。進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美術創作積極性,培養其良好的觀察能力、想象力,使其感受自然的智慧,更加樂于思考、熱愛生活。
為了實現寓教于樂,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還可為學生構建生動的美術教學情境。例如,在“我們的節日”學習中,教師可將教室做簡單布置。在學習開始前,以歡快的歌曲作為鋪墊,為學生營造融洽的節日氛圍。并可以讓大家說說關于六一的快樂記憶,發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以回憶、交流的方式將學生的思維代入到美術教學中。接著,可以為六一兒童節做準備為驅動任務,讓大家自主挑選繪畫工具,進行美術創作。既可以是對大家準備六一兒童節活動精彩瞬間的記錄,也可以是為兒童節準備色彩斑斕、具有創意的掛飾和工藝品等。通過情境創設,以半開放式任務的布置,使學生聯系以往的生活經驗,在感受、合理想象中參與到美術學習之中。
為豐富小學生的生活體驗,在美術的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中,教師還應組織多樣性的美術實踐活動。例如,可帶領大家參觀美術博物館、攝影展,以藝術作品對生活精彩瞬間的記錄作為教學啟發;還可以師生一起去郊游、采風,使學生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或者組織校園的“藝術節”,邀請家長的共同參與;亦或者以生活中取材便利的雞蛋殼、蟹殼、貝殼等作為教學素材,進行藝術品創作等。以教學與生活的充分融合,讓學生的美術作品更加生動、鮮活。
小學階段正是孩子們無拘無束,開心成長的階段,美術對于他們是一門很具感染力的課程,孩子們都是純真、可愛的,繪畫的天賦在這個階段也是最容易發現和培養的,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美術培養,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在正確的道路上勇敢探索,鼓勵他們的對生活的觀察和感知,激發他們對美術的熱愛和追求,這有可能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美術的魅力不僅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門藝術,藝術本就是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美術的教學和培養不應該離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藝術的表達。教師要做好引導者和先行者的榜樣,把生活和美術在學生面前實現完美的融合,給學生提供一個更為自由、廣闊的美術空間,進而為學生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