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威遠縣新場鎮中心學校,四川 威遠 62458)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力,是目前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教師要改變過去單一化閱讀教學方式,鍛煉和提高學生整體閱讀和理解力,就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學習力出發,從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學習情感態度入手,采取課內外閱讀的有機結合,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創新思維,改進教學手段,打造高效課堂,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實現閱讀教學目的。
教師要不以“教”為主,而以學生的“讀”為主,把閱讀主動權給予學生,做好引導和輔助者角色,把課堂打造成平等的民主交流學習平臺。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和對話,讓學生因喜歡教師而產生裙帶效應,推動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要努力搭起學生和教材間的橋梁,引發情感共鳴,從而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達到教學目的。教師要努力建設開放性語文課程,靈活而有選擇性地使用教材文本,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形成自己特有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模式。
教材課文都是經過編者精挑細選的,教師可巧妙利用不同章節知識間的聯系和統一進行教學。如教學古詩詞,可從傳授朗誦方法開始,讓學生嘗試角色扮演,教師也可和學生一起分配角色朗讀,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閱讀,做好字面意思的理解分析,讓學生體會其情感美和意境美。我在教王維的《使至塞上》時就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句入手,先講解其字面意思和釋義,激發學生興趣,然后利用多媒體為學生營造一種特定的學習情景,要求學生想象自己在壯闊而雄渾的大漠中行走的體驗,體會詩歌獨有的文化魅力和濃濃的詩情畫意。
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是教師應打造的課堂結構。教師要立足學生,想方設法讓學生敢說會讀,釋放學生大腦中的學習潛能,給予學生一定的時空來進行獨立探索、大膽想象、求異創新,推動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提升,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教師要盡可能多的創造機會讓學生展示自己,表達學習見解。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下自然會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興趣,從而理解文章內容。教師要注意上課教態,鼓勵學生具有當面指出老師的錯誤,質疑權威的勇氣,表揚學生發現問題、糾正錯誤的行為。教師可采用設問這一教學技巧和藝術,在課堂導入時就給學生設立好閱讀問題,布置好教學任務,啟發其自主探究思維,明確其學習關注點。教師還可以利用實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閱讀導引圖表等來引導學生進行課文理解,發散學生想象力,必要時可給學生布置一些閱讀寫作訓練,保證學生的練筆量。
學生只有通過文本閱讀,才能使知識面得到擴展,提高閱讀創造力。為避免多講少讀或只講不讀,教師要對學生多進行閱讀訓練,先指導學生進行整體性閱讀,自讀課文,遇見不懂的字要勤查字典;接著引導學生進行感知性默讀,明確文章重點;然后要求學生開展理解性精讀,領會文章主旨,理解重點內容;最后指導學生進行欣賞性品讀,感悟作者情感,加深課文理解。同時教師要教會學生一些閱讀技巧和方式,節約閱讀時間。教師應教會學生多層次閱讀,把握線索進行課文分析,通過詞句理解作者真情實感;在做閱讀理解題時,指導學生要先理解閱讀訓練題目,帶著問題閱讀特定內容,進行針對性閱讀;到小學高年級時,要教會學生掌握泛讀、精讀等技巧,適當增加閱讀速度和閱讀量,提高閱讀效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適當開展談讀書感想、演講比賽等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語文教材中一個中心主題往往由一個或多個單元來表現,教師可教導高年級學生圍繞這個中心主題開展群文閱讀。教師可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和補充,讓學生多角度理解單元主題,通過主題回顧——閱讀概覽——片段分享——精彩賞析——主題拓展這五步驟展開閱讀。教師在掌握了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度理解的基礎上,可從學生的思想狀況,自身學習水平和閱讀水平等方向來預設閱讀目標,圍繞文章內容、作者寫作風格、文章內涵、表達方式等方面選取同一主題多篇文章,進行拓展閱讀,以提升閱讀教學質量。
語文課外閱讀內容應包含教材中的自讀文章,為學生配備的自讀課本和推薦閱讀書目。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網絡閱讀,讓網絡成為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主要途徑。因為網絡閱讀比傳統閱讀更加靈活、方便、新穎,更能激起學生的閱讀熱情。網絡資源豐富,具有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特點,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快樂,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培養閱讀創造力。在瀏覽網頁前,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加強自律,提高判斷力,明確自己的閱讀計劃和目的,了解自己的閱讀對象和范圍,從而快速查找到想要的信息。再加上網絡閱讀不受價格、紙張、信息量等條件限制,學生可以做到自由閱讀,收集自己需要的優美語句和經典文章,積累作文寫作素材,將閱讀中學到的寫作技巧運用到作文中,從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為培養學生閱讀力肩負奠基責任,而這又是一個十分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教師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深入,方能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