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不斷壯大的服裝企業需要大量有實踐經驗的服裝專業人才,高職院校現有的服裝專業課程設置及教學模式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服裝產業步伐。服裝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只有與市場相結合,才能培養出服裝產業所需要的專業人才,這無疑對高職服裝設計課程設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服裝設計課程作為高職院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教學中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實踐與理論聯系不緊密,沒有與服裝市場、企業生產相結合,學生學習完對服裝整體生產流程不熟悉,與市場脫節嚴重。用人企業普遍反映剛步出校門的畢業生在實際的工作崗位中難以很快勝任,企業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人力對剛畢業的學生進行崗前培訓。如何突出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特點,與企業生產更好的融合是我們職業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通過對當前服裝設計課程內容的分析,結合服裝企業生產經營理念,把“項目貫穿式”實踐教學模式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工作環境中真正掌握從服裝的款式設計、版型設計、成衣制作、成品銷售等知識的學習。
1.根據企業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動態調整
服裝設計課程建設過程中以服裝款式設計為主線,以人才崗位需求為導向,確定課程培養目標,合理調整理論課和實踐課程比例,加大實踐環節,構建新的課程教學內容框架。
2.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目標,改變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以“項目貫穿式”教學法為主,結合分組教學、借用較為成熟的項目案例進行分析,引用企業實際生產項目內容。教師從課堂講述轉變為案例分析,學生由個人完成作品的設計制作轉為小組合作完成,模擬企業部門員工中的分工協作意識,小組成員可以共同完成資料搜集、市場調研、設計開發、項目制作、廣告銷售等各個環節的內容,充分發揮小組每位成員的智慧和力量,完成角色扮演,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促進學生學習和設計經驗的交流。
把課程教學與服裝設計大賽相結合,教師將大賽主題內容作為項目化教學實踐內容導入教學中,以大賽要求作為課程的項目指導書,使學生在參與比賽的過程中可以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積累學習經驗。老師對參賽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學生能夠在系統教學理論的指導下不斷提升服裝設計實踐綜合能力,進而真正做到課程與工作任務融通。通過賽后學生取得的成績作為鑒定學生實踐能力的標準,實現學校教育和企業人才需求的無縫銜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學期末學生在完成項目設計方案后,進行自評、小組互評,這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共享學習成果。專業教師根據每位學生的參與情況、出勤率、創作步驟是否完善等對項目過程進行評價。企業工作人員根據成衣是否具有創造性與市場價值、成本控制是否合理以及成品展示效果給予評分。學生、教師、企業三方共同參與,改變了原有的“結果式”評價方式,把項目開展的過程、參與項目的態度、對項目過程的把控以及匯報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量,能更人性化、更全面、更客觀地評價學生及其作品。
為了更好地完成實踐教學計劃,需要建立和完善校內實訓基地,購置符合課程特點的設備,使校內實訓基地更接近企業生產車間,校內實訓室也依據企業管理模式制定相關規章制度,規范實訓室的使用,各儀器設備均有安全操作規程和管理措施。
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實訓基地。學生在實訓基地頂崗培訓,執行規范的職業標準,把學校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工作崗位,不僅能培養解決工作中的技術問題,而且還能陶冶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增強自身的管理能力。在與企業合作的同時,根據課程需要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工程師任兼職教師。
在課改過程中,必須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教學能力強、教學特色鮮明、專業技能水平高和教學效果突出的“雙師型”教學團隊。教師每年在企業至少有一個月的工作經驗,學習服裝企業實際項目,參與到項目的設計、制作等環節中,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日常教學中會不定期的把企業中的技術人員引進到學校,給予一定的技術指導,把企業的先進理念融入到教學中去,擁有“雙師”資格,能夠保證實踐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高職院校服裝設計課程“項目貫穿式”實踐教學模式架起了高校教學與服裝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橋梁,通過實戰項目的實踐訓練,學生進入企業后能很快適應企業的工作要求,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軌,從而實現校企合作的跨越式持續發展,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