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華理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2.東華理工大學長江學院,江西 撫州 344000)
我國工程管理專業開設歷史可以往上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技術經濟學科,主要研究內容為工程或技術活動的經濟分析,與當今的項目可行性分析或技術經濟學研究內容相似。1979年國內開始開設管理工程專業(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1980年華中工學院開始物資管理工程本科生招生,1981年哈爾濱建筑大學開始招收了建筑管理工程、房地產經營管理、國際工程管理等專業。我國高校本科專業先后經過1963年、1989年、1993年及1998年四次修訂,最終,于1998年正式將上述相關專業整合成工程管理專業,為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
地方高校幾乎都面臨著辦學經費緊張、硬件條件不好,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而工程管理專業教育教學想在困境下有所突破,就必須走一條適合自已的新路。本文擬以東華理工大學長江學院工程管理專業為例,對地方高校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尋找地方高校專業教學存在的差距和問題,隨后,從辦學思路與辦學定位出發,探討適合地方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措施,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同時為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在我國,工程管理專業雖然正式成立時間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2006年,我國共有121家大學開辦了工程管理本科專業[1],而截止2017年12月30日,開設工程管理的高校共447所[2],十幾年的時間,開辦學校數量翻了3倍多。而專業教育教學體系并沒有跟上專業增長的速度,導致了專業教育教學的許多問題。
大多數學校培養目標都是具備四個基礎平臺(技術、管理、經濟、法規)知識,能夠從事工程施工與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投資與造價管理等工作的專業人才。雖然各個學校的辦學背景不同,但培養目標卻很雷同,無法滿足不同行業及地方對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
課程設置中,理論課程設置較多,實踐課程偏少。雖然國家標準要求實踐課程比例要占總學分的40%,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有很大的水份。另外,課程設置基本照抄工程管理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千校一面,無特色,無法滿足人才個性化的需求。
教學過程中,傾向于管理、經濟及法律學科的教學方式,即純粹理論講授學時過多,實踐教學學時較少。而工程管理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專業人才,實踐操作能力應排在人才素質的首位,而且理論講授多為灌輸性,學生主動性較差,教學效果不好。
建筑信息化技術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專業課程設置卻未實時更新,相關的專業教學設備、軟件也隨之滯后,導致學生沒有接觸到新的專業技術知識,工作適應性差,同時,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也停滯不前。
首要問題是師資緊缺。國內碩士、博士培養單位數量較少,研究生培養規模不大,主要的師資來源匱乏。其次,專業教師教學素養需要與時俱進。工程管理作為工學與管理學交叉學科,同時又要求學生具備理論與實踐的綜合能力,外加建筑信息技術的發展,都要求專業教師擁有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以培養質量合格的專業人才。
東華理工大學長江學院是依托具有62年辦學歷史的東華理工大學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經教育部批準,于2002年在東華理工大學南昌校區創辦的,2010年調整到撫州辦學。工程管理于2007年創立,經過多年的辦學與積累,已具備獨立的辦學條件,同時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及教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
母體學校為1956年由原中國核工業部創辦,1999年國家軍工院校管理體制改革后,由國家工業與信息化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與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是一所具有地學和核科學特色,以理工為主的多學科性綜合大學。長江學院地處撫州市,被譽為“建筑之鄉”,有著1400多年的歷史,400多萬人口,卻有著30萬建筑大軍。然而,從業人員中,具備專業知識的技術管理人才卻十分有限。目前,撫州市建筑企業達363 家,其中,特級企業1家,一級企業25家,二級企業98家[3](2016年)。然而,從歷年就業情況調查來看,無論是行業內單位就業,還是撫州市內單位就業,人數都十分有限,相比起行業與地方巨大的專業人才缺口來說,支持力度可以更大一些。
長江學院秉承了母體學校的行業辦學優勢,又身處“建筑之鄉”的地級市撫州,因此,“面向行業,服務地方”的辦學宗旨比較符合自身的特點。雖然行業與地域限制了長江學院辦學的專業與規模,但卻也可將其轉化為辦學特色。即根據核軍工行業及當地建筑與房地產業對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調整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改變課程內容,改革培養模式以及培養師資隊伍。
首先,重新確定培養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指引,以核工業及地方建筑業需求為目標,培養掌握建筑現代化施工技術及先進工程管理理論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其次,人才培養不應以學生畢業時具備的素質衡量,而應以學生畢業5年后的能力來評價,以發展的視角評判培養質量更加合理。第三,增加“畢業要求”部分,“畢業要求”可以作為大學四年專業學習的即時標準,也可以作為課程設置的依據。最后,每門課程要對應一個或幾個畢業要求,形成支撐關系。這幾部分環環相扣,層層遞近,最終構成完整的培養體系。
“面向行業,服務地方”不是空洞的口號,而要體現在課程設置里。首先,在通識課程中增加相關撫州文化課程。其次,在專業基礎課程中增加專業環保及節能課程、涉核工程設計施工及管理課程,第三,要增加建筑信息化技術課程。增設課程,勢必增加教學學時,而通過壓縮純粹理論學時,提高課程中實踐學時的比例可以滿足總學時的要求,增設的課程內容中,很大一部分都可以進行實踐教學,尤其是作為施工與管理應用工具的建筑信息化技術,基本上是實踐與操作教學。這樣,即可以滿足實踐課學分占總學分40%以上的要求,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最終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優化實踐課程體系能夠強化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創新能力。工程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是緊密相關,不可或缺的,甚至,實踐教學顯得更加重要。工程管理專業雖然是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但國內高校中,授予該專業畢業生工學學士的不在少數,說明該專業不僅具有管理學科的理論特征,更注重工程學科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實踐體系中,除了課程實驗,如:建筑材料、結構識圖、建筑結構等課程中的實驗課時,還包括課程設計,如:施工組織課程設計、工程造價課程設計以及招投標課程設計等,以及綜合實踐環節,如: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論文)等。這些實踐課程,看似獨立,但卻相輔相成,如:不掌握材料力學屬性,就無法進行結構設計,沒有結構設計選型,施工方案無從談起,更別說計算工程造價,尤其是在綜合實踐當中,這樣的聯系更加緊密。因此,將實踐課程設置與選擇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建議以一個案例貫穿所有的實踐課程,分階段分目標落實課程要求,既節省熟悉工程資料的時間,又能深入個案,解剖麻雀,提高綜合分析能力,達到培養目標要求。
地方院校由于地域及辦學條件等方面的約束,工程管理專業教育教學存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要想越過這些局限,勢必要對專業教育進行改革。首先,要變劣勢為優勢,明確適合自身特點的辦學理念。其次,從辦學理念出發,調整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及課程內容。第三,增加實踐教學學時,同時根據課程內容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最后,確保專業教師數量與質量,同時進行專業教師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