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游戲是很多小學生的共同追求話題,通過參與游戲,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樂趣,還可以促進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但是,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多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的依然是講解與灌輸的方式,認為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較正規,也能讓學生掌握較多的文化知識。殊不知,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打壓了學生的學習個性,還抑制了學生的優點。為此,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發展特點,并結合他們的特點進行一定的游戲創設,讓學生在“玩”中掌握知識,提升學生素養。
認識漢字是小學生語文學習中最常見的學習內容,但是漢字的意思龐雜,讓學生比較厭煩,并且很多學生在記憶生字的時候比較粗心,經常將相似的兩個字混淆,鬧出一定的笑話。為此,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生認字的過程中滲透一定的游戲環節。必要的時候,可以采用編故事的方式,這是大多數小學生都感興趣的話題。例如,在漢字“休”的學習中,我就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情境:“一個人在家悶得慌,出去散步半小時,中間走累了,他決定靠在大樹上休息(休)。”在故事講解的同時,我還為學生寫出來這個漢字,我看到學生們不僅聽得認真,還將整個漢字寫了下來。記得在學習“明”這個字時,班上的學生講了故事:“一個叫日和一個叫月的小朋友在一個周末在一起玩耍,最終他們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在故事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十足,他們掌握漢字的速度也比較快,課堂的教學效果較好。
小學生活潑好動,他們除了喜歡聽故事外,還喜歡發揮自己的想象,通常將自己想象成某種英雄形象,還有的學生喜歡將自己想象成某個動畫人物的形象等等。作為語文教師不能錯過學生的這一發展天性,采用一定的游戲方式將學生的這一天性釋放出來。所以,語文教師要為學生滲透一定的表演游戲,讓學生明白文本主題的含義。例如,在《媽媽睡了》一文中,作者通過平凡的語句向我們展示了一位辛苦的媽媽形象和一個愛媽媽的兒童形象,旨在培養小學生的懂事與孝心。而小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較少,如果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學生難以明白其中的道理,為此,教學中,我采用了表演的游戲方式,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媽媽,有的扮演孩子,讓他們通過真實的行動來演繹媽媽和孩子的形象。如此,學生們快速掌握了文本的含義,并理解到了媽媽的良苦用心,決定用實際行動報答媽媽。通過表演的游戲形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深化了文本的主題。
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養成正確的書寫習慣是很多語文教師不斷強調的教學主題,因為小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差,他們在寫字的時候不是坐姿不正確就是自己的書寫習慣不正規,導致他們的書寫能力較差,尤其是在相似字的書寫上,經常混淆與出現失誤,這是漢字書寫中的大忌。基于此,語文教師可以研究小學生的心理,采用一定的游戲方式,比如利用益智類游戲或競賽類游戲,激發學生的應激反應能力,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這樣可以帶動學生參與到寫字規范與自我約束的行動中,提升他們的知識能力。例如,學生在漢字書寫上容易出錯,為了阻止學生出現較多的錯誤,幫助他們養成認真的學習習慣,我在教學中特意開展“大家來找茬”的游戲。具體規則是,我先給學生出示一些相似的漢字,比如日和目、月和明、越和超、武和戌、兔和免、土和士等等,在出示相似漢字之后,讓學生當“小判官”,讓他們說出這些漢字的區別,并讓他們試著將這些漢字寫出來。在給予了學生“小判官”的身份后,他們自身感到了身上的擔子之重,都積極參與到觀察與書寫的隊伍里,如此,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降低了他們書寫錯誤的頻率。
在新的教育課程改革下,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更加繁重,不僅要教會學生基礎知識,還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說,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特點要新穎和突出,要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前提之一就是游戲,通過創設游戲,可以讓學生在快樂的體驗中掌握知識,提升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達到語文教學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