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維 (大連藝術學院)
《追夢青春》是一堂特殊的思政課,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工作等領域都有了大步向前的新風貌,在此環境下人們的思想高度就成為了中國大步向前發展的重中之重。恰逢建國七十周年,《追夢青春》有如及時雨一般空降在人們的視線中,通過當代大學生的視角,以思政課社會實踐為線索,展現青春理想為主題的大學生勵志音樂劇。
《追夢青春》第一幕工匠精神:講述有一群默默無聞的人,靠自己辛勤勞動的雙手,使中國日漸崛起,他們就是老一輩的工匠人。《追夢青春》的出現,使幕后的他們走到了舞臺的中央,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和不為人知的心酸,這種工匠精神的傳承,像鋼鐵般堅硬不可撼動,同時從父與子之間的矛盾到親眼目睹父親工匠精神的付出,父親堅強的臂膀終究得到了孩子的理解,工匠精神得到了傳承,這就是《追夢青春》所體現的工匠精神。
《追夢》第二幕延安精神:在革命老城延安,蘊含著一股藏在骨子里的堅硬跟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劇中以一位女大學生的視角走進了延安,她是一名音樂劇的學生,起初的她一心向往美國百老匯去發展。但由于畢業考核曲目《南泥灣》的出現,讓她帶著如何唱好歌曲的疑問走進了延安,眼前的一切,都無時無刻都在感染著她的靈魂。黃河的歌聲震撼著她,巨大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染著她,勞動者可愛質樸的精神氣感動著她,使她堅定了留在國內的決心。作為主演的我既是一名老師,又要演繹一名大學生,身臨其境般感受著延安的紅色魅力,使我的思想政治覺悟也跟隨著主人公“王嬌”得到了升華。同時也在飾演角色的過程中把這些精神傳授引導給我的學生。
《追夢》的第三幕講述了塞罕壩精神:在觀看演出期間,很多人在問什么是塞罕壩?塞罕壩精神植根于塞罕壩一百四十萬畝的土地,源于成百上千名塞罕壩人的開拓創新,團結務實的卓越精神。劇中一名青年為保護塞罕壩一棵松,不惜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可見如此的覺悟,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是我們當代青年所需要擁有的。塞罕壩人的創新精神和團結的力量,也是應該由我們繼續弘揚和傳承下去。
《追夢》第四幕兩彈一星精神:在飽受列強侵略的舊社會結束后,發展軍事工業成為了新中國建設的重中之重。海外留學的優秀學子在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自發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投身到祖國建設。荒無人煙的戈壁灘,沒有后勤資源的保障,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將自己所有的積蓄全部捐給國家。躺在冰涼的地板上,計算中無休止的數據,承受著各種輻射帶來的危險,忍受著身體的疼痛,他們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了一切困難,闖過了一道道生死關。只為了完成最后的承諾:“我們國家也要有原子彈!”這種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優良傳統對于今天的我們依然影響深遠。通過這四幕,分別講述了不同的民族精神與民族傳統,無論劇本創作還是臺上演出都是可圈可點,每一幕都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用生命去捍衛守護。
在《追夢青春》首演過后,引起了社會強烈的反響,再這樣思想覺悟的引領下,強大的祖國才會加快邁向發達國家的腳步,使現代社會更加的繁榮昌盛,使我們的新時代背景下的強國強之又強,昌盛興旺。這就是《追夢青春》的藝術魅力與其存在的價值。也充分體現了這部大型音樂劇,對新時代背景下的新中國,新社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隨著《追夢青春》深入推廣,其對藝術領域方面的影響力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以不一樣的形式呈現在了社會的面前。人們常說藝術不分家,而就是這種讓人眼前一亮,新型的藝術形式,將不同類型的藝術融合到一起,同時還散發了強大的磁場和強大的功效,為新時代的中國社會呈現了一場完美的視覺盛宴《追夢青春》意在鼓勵當代青年勇于追求自己的夢想,對于未來遇到的困難,努力克服,不畏縮,積極投身到所熱愛的事業。
中國傳統文化也是由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積淀起來的、傳承下來的、保留在中華民族中間的具有穩定形態的傳統文化。通過多種的藝術形式和展現手段,從各種角度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追夢青春》正是抓住這一歷史性的特點,完美詮釋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和發展。如今社會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中國也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新的一年已經到來,新的目標也已經確定,國家又要踏上追夢的新政策。而我們也要踏上追夢的旅途。新時代背景下的我們,每個人都是追夢人。
《追夢青春》為當下青年注入了澎湃的激情跟動力,在我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繼承和弘揚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如此優秀且寶貴的精神文化更應該大放溢彩,一代又一代展現在世界的面前,永遠屹立在世界文化的頂端。我們還必須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自覺樹立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精神,梳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地位觀,把個人理想與民族精神文化緊密結合到一起。中華民族的復興,民族的希望,需要我們“新勢力”軍團作為頂梁柱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