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榕潞 (中國傳媒大學)
全球音樂產業經濟在經歷十多年的下滑后,在近幾年迎來收入的小幅增長,網絡技術的發展和移動互聯產品的普及是促使音樂產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力,也是轉變傳統音樂模式的全新動力。網絡技術的應用深刻改變國際音樂產業的形態和商業模式,不斷的擴大音樂產業規模的同時,促使傳統實體產業形勢向數字化產業形式發展,并在不斷探索和研究中逐漸形成全新的國際音樂產業模式和形態。
在二十世紀末之前,國際音樂產業以實體唱片為主,音樂領域中音樂人與唱片公司占據整個行業的主導位置,其不但負責音樂的創作和生產,還鏈接音樂的整體制作和發表,在通常情況下,音樂人與唱片公司會簽訂長期的合作合同,使整個音樂產業城鄉單向發展的特征。進入二十世紀末,相關電腦軟件和程序的研發,使傳統國際音樂產業發生根本性的變化。1998 年音樂網站Napster 的開發和利用改變人們音樂消費的形式,開啟數字化音樂發展的大門。音樂網站的出現使人們能夠免費下載和應用音樂產品,并逐漸形成一種數字化的音樂消費習慣,據相關統計僅2003 年,每月音樂下載量就高達40 億次,這種音樂獲取形式的轉變,使傳統唱片公司和音樂人均受到數字化技術的影響,單向發展的產業平衡被打破,實體音樂發展的下滑趨勢越來越明顯。在當今時代,技術創新的間隔逐漸縮短,引發國際音樂行業的創新改革,移動互聯網的應用使傳統單向產業向多方向發展轉變。音樂公司的職能逐漸被削弱,音樂人的自主性逐漸增強,音樂熱能夠在移動互聯網中實現獨立音樂的創作和發表,提升音樂產品的生產效率的同時,加快音樂作品的傳播速度和推廣速度,逐漸形成相互融合和滲透的音樂產業態勢。
傳統國際音樂產業以唱片公司為核心,以為消費者提供實體音樂產品如DVD、CD 為主,消費者在整體產業中處在消費鏈的末端,既是消費者只對音樂產品中的一部分歌曲感興趣,也不得不以購買整張專輯的形式進行音樂消費。傳統音樂發展時期是供給決定需求的時期,音樂產品的供應方在商業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消費者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所提供的音樂產品也以實體產品為主。然而近年來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轉變了傳統音樂的商業模式,形成需求決定攻擊的全新模式,促使音樂產品由實體向無形轉化。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音樂產業發展提供機會,網絡技術的應用降低音樂產品生產和發表的成本,促使實體音樂產業向數字產業轉變。音樂工作室的出現取代傳統錄音室,降低音樂制作成本的同時,還大大提升音樂產品的生產效率。音樂產品制作完成之后可通過網絡在線商店進行傳送,使音樂作品能夠直接送達到消費者手中,減少中間發行商的環節,取代傳統實體CD 的銷售模式,這種國際音樂發展趨勢使音樂產業中音樂人和消費者的地位變得更加重要。
傳統實體音樂產業中,唱片公司與音樂人是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產品公司占據著主導性的位置,負責音樂人音樂風格、音樂形式、宣傳策劃等工作,音樂人自主選擇音樂類型的空間較小,所獲得的酬勞也相對較低。然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出現,為音樂人在產業中走向主動提供機會,音樂人能夠擺脫唱片公司的控制和約束,自主性的選擇和創作自己喜愛的音樂作品。這種由被動走向主動的發展形勢,使許多音樂人離開唱片公司,成立獨立工作室或公司進行音樂創作和發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為獨立工作室的運營提供可行性,讓更加重視音樂本身的創作者獲得創作方面的自由,利于獨立音樂人實現自我音樂夢想。例如我國“二手玫瑰”樂隊,讓音樂演出的門票變成獨立工作室發展的股票,使消費者能夠利用門票觀看未來該樂隊的演唱會,這種音樂眾籌形式給音樂人自主性創作又提供全新的動力。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出現為國際音樂產業發展提供全新的動力,傳統音樂領域匯中音樂經濟由四大音樂公司(環球、百代、索尼、華納)所主導,占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并取得巨大的收益。但是近幾十年來,傳統唱片公司對技術變革相對遲緩的反應,使其不能更好的適應音樂行業的發展形態,從而逐漸失去音樂產品銷售的主導地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推動唱片公司進行合作化發展,使傳統唱片合約不符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選擇和更強的靈活性,音樂人和唱片公司之間的合作關系日趨明顯。
綜上所述,在目前全球音樂產業處于變革的關鍵時期,我國音樂產業規模已在逐漸擴大。而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國際音樂產業的成長趨勢也受到部分影響,逐漸由實體產業專業數字化產業發展,音樂人由被動創作走向主動,形成全新的國際音樂產業發展模式。具體分析和研究國際音樂產業發展趨勢,有利于幫助我們抓住音樂產業的發展機遇,探索全新的音樂產業發展模式,提升我國音樂產業在國際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