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芷菁
(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第二小學,江西 撫州 344900)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提到:“注重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重視情感體驗,有豐富的積累,把良好的語感形成。”小學閱讀要和課標的要求保持一致,必須先對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培養。閱讀興趣是促進學生獨立閱讀能力提高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人們從事各項活動的動力。由此可見,對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培養,可以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過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中很容易出現對于語文學習不夠積極,熱情度低等不良學習態度,營造了不良的學習氛圍,在我看來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模式:課堂是依存于教師的教學模式,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很大一部分教師依舊深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從而導致課堂教學形式陳舊單一,枯燥單調的課堂教學模式無法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將學生引入課堂的教學中,使得教學效率無法得到良好的體現。語文的考試形式就以往而言,題目形式已經變得越來越靈活,單單憑借教材中的些許內容已經無法滿足日趨靈活的試卷內容,學生要想得到高分,需要更加開闊的課外知識體系,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語文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加了解中國,了解世界。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誤將自己作為教學主體,滿堂灌輸知識的教學形式容易讓語文課堂變得死氣沉沉,不利于學生的語文知識的接收。
(二)重視度不高:就我而言,我認為學生對于語文學習興趣不高漲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于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視程度不高。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認為語文學習內容過于簡單,在他們的認知中,語文僅僅能夠聽說讀寫就夠了,不必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在課后進行語文學習。
常言道:“習慣成自然。”對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行培養極為關鍵[2]。習慣需要不斷反復才可以形成,其并非短時間就能實現的,需要長期的積累和訓練,厚積薄發便是這個道理。因此,教師可以從下述幾點著手展開有效訓練:
(一)定時定量的訓練: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略讀課文簡明扼要的特點,讓學生有意識地反復閱讀,再讓學生自主提問并解答問題。不僅使學生通過閱讀感受中心思想的能力得到訓練,同時通過反復訓練,還能將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然后不斷深入,有針對性地把一些課外閱讀訓練布置給學生。
(二)閱讀方法的訓練: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當學生掌握了閱讀方法后,便可以順利展開閱讀。如在閱讀報紙的時候,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指導,讓其運用“快速瀏覽——捕捉感興趣的文章——精讀”的方法;在對資料進行查找的時候可以運用“目標——搜索——泛讀——精讀”的閱讀方法。學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利用工具書進行閱讀。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其抄寫自己在閱讀中學到的好詞佳句。也可以寫讀書筆記,同時要求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一邊讀一邊記。只要學生可以順利展開閱讀,便可以促進閱讀興趣的顯著增加。
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活動形式和內容。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玩最能夠集中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參與到其中,從而讓他們在玩中能夠學習到知識,在學習到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放松自己,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能夠為學生營造相對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例如:演講比賽:每堂課前抽出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課前演講,話題可以是自己熱愛的東西,自命話題,讓學生說出自己最想說的,學生能夠更好的將自己代入到學習中。你畫我猜:詞語的記憶是學生學習中最困擾的一件事,也是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一大棘手的問題。在以往,教師采用聽寫的方式不但沒有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反而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將以往聽寫的時間用來開展你畫我猜活動,學生能夠在輕松的游戲活動中學習知識,也能夠提前調動學生的學習狀態,將學生從下課的放松狀態引入到學習狀態中,不但增加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能夠讓學生在活動中查缺補漏。
語文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語文課文來自于生活,只有將語文閱讀與生活聯系起來,才能感受到語文中豐富的情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帶來生活化教學,比如:在有關季節和小動物的課文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室外去觀察,引導學生將知識遷移到生活中,避免學生學習局限于書本中。另外,語文閱讀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語文學習不僅是在課堂上,更是在我們的生活中,伴隨著我們的一生。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通過舉行書籍交流會、朗讀比賽等活動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積極性。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除了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外,同時對學生理解能力的增強極為有利。通過閱讀,可以讓學生的寫作素材更為豐富,促進其寫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對閱讀教學引起高度重視,確保教學內容的豐富性,采用新型的先進模式,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促進語文教學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