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智瑩
(云南省廣南縣城區第二小學,云南 文山 663300)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的身心,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思考。問題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是溝通現實生活與語文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問題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培養創新意識,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提供誘因,讓學生有所思所有所想有所解,不僅可以優化語文教學過程,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中創設有價值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于思維、學會學習能力的有益嘗試,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語文,深入思考語文問題,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有效教學策略。新課程重視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引入已很受關注。那么,為了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創設有價值的問題情境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發明是如此,語文課堂教學亦是如此。而創設問題情境是推進語文教學的強大動力。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提出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的高效的提問以開啟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帶著濃重的興趣探索新知識,從而挖掘學生的潛能。
例如教學《稱象》一課時,我在指導學生理解曹沖稱象的方法后,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曹沖能想出這樣巧妙的辦法,是因為他注意觀察、善于動腦。小朋友們能不能也像曹沖一樣,開動腦筋,想出比曹沖更好的方法呢?”此問一出,學生一下子沉默了,陷入緊張的思考。我接著說:“請大家把課文再認真讀一讀,把插圖再仔細看一看,討論討論!”學生的情緒又高漲起來,有的讀課文,有的看插圖,有的熱烈地討論。
不久,有個學生說:“用泥土比用石頭好,泥土到處都有,取泥土比取石頭方便,而且稱泥土比稱石頭方便。”另一個學生說:“用泥土也不簡單,我拿幾個一樣大小的水桶,把水從船外舀到船里,等到船沉到劃線的地方時,只要記住水的桶數,再稱出一桶水的重量,不就可以算出大象的重量了嗎?”還有一名學生興奮地站起來,否定了前兩位同學的做法,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他說:“我不用石頭、泥土,也不用水,而改用人。因為這些東西搬上搬下不方便,人聽指揮,喊上就上,喊下就下。一塊石頭一般有幾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沖用石頭稱象,結果誤差是比較大的。而且石頭需要人們一塊一塊地抬到船上去,再一塊一塊地稱,真辛苦!我用人來代替石頭稱象。一個人的體重只有一百多斤,用人代替石頭稱,誤差要小得多。只要每個人報出自己的體重,全部加起來,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這樣稱不是更快更容易嗎?”
老師的這一問題,在課文中是找不到現存的答案,學生要依據課文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思考,主動探求,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提出不同的方法,這樣不僅再次勾起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層理解和體驗,而且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激發了敢于超越課本,挑戰古人的創造精神。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問難常常是創新的開始,它是一種重要的精加工策略,質疑問難就像指南針一樣能不斷地為學生的思維之舟指明航向。教師對學生的質疑應是鼓勵、引導。即使是錯誤地發問,也不宜訓斥和嘲笑,應當多點撥與引導,這樣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學生逐步養成想問、敢問、善問的習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時,當閱讀寫大榕樹的那部分內容時,一學生突然發問:“‘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顏色’如何照耀‘眼睛’?‘樹葉上’哪來的‘新的生命’?”于是,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雨后去考慮。讓學生回想一下,新雨過后,艷陽天下,大樹的樹葉有什么特點?給你什么感覺?你對它產生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在閱讀時產生了認知的沖突,引起探究性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應運而生,從而引起學生的求知的探索心向。教師架設橋梁,讓學生借助以往的親身體驗去閱讀、去思考,使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
又如:教學《詹天佑》時,我讓學生讀文中寫詹天佑設計“人”字形線路的語句,根據語句的描述引導學生畫“人”字形線路示意圖,并講解為什么這樣設計,并演示火車是怎樣爬山時,有一個男生站了起來:“老師,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不好。”當時,全班學生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那位同學身上,且都瞪大了眼睛。那位男生似乎也不好意思,漲紅了臉,好像在后悔剛才的提問。我呢,確實也被問得措手不及,但馬上鎮定下來,笑著說:“敢于提出問題,你很勇敢。那你能不能說說這一設計什么地方不好?”老師的鼓勵無疑給了他力量,“這種設計火車上山費時了,而且下山也特別麻煩。”我聽了后表揚了他的積極思考,然后又因勢利導:“‘人’字形線路確實存在著不足之處,用什么辦法克服這些不足?”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投入積極的思維,“改變線路,避開陡坡。”“架設引橋,讓火車漸漸爬上陡坡。”……我接著又問:“看來設計方案不止一種。那么,詹天佑當時有沒有考慮到這許多方案呢?他為什么選擇了‘人’字形線路呢?”于是學生又研究起來,最后一致認為,詹天佑肯定考慮過。因為其它方案也有不足。在當時的情況下,‘人’字形線路應該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可見,允許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對課文記敘的內容進行質疑,可以鼓勵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展現了他們生疑、質疑,表達自己獨特見解的過程。在寬松的質疑環境中學生思維活躍,敢于毫不避諱地提出異議,批判精神初露鋒芒;在愉悅的解疑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創造性的思維方法,培養了學生不信書、不信師的敢想敢說的創新精神。
總之,課堂教學活動就是一種情境,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在挖掘教材中充分發揮問題情境的作用,讓學生的思維始終于積極活躍的狀態,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